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时下,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广播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在经历了一段坎坷而刚刚复苏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广播界的一道新课题。广播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广播是一种“只闻其声,不见人和物”的媒体。这使广播在受众中有一种神秘感,但在感性上、直观上、加深受众记忆上,又成为广播的软肋。为了避广播之短,广播人提出了“看得见的广播”的概念,就是要使广播既能“耳闻”,也能“目睹”。为此,广播人进行了不断认识、大量探索和努力实践,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乌有先生”是报纸赶不尽的常客。此公真实的名字叫作“子虚乌有,通篇捏造”。然而不管中国外国、大报小报,乌有先生经常登堂入室,盖因其有万夫不挡之神功,取有价值的新闻易如探囊取物。在新闻高度竞争的时代,报人无不瞪大双眼找新闻。遇到这种“乌有先生”登门,尽管编辑心怀惴惴,但在“新闻价值”的诱惑之下,一惊一作之间,往往还是让乌有的东西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版面的显要位置。结果当然是贻笑大方。  相似文献   

4.
5.
新闻职业道德是否最终实现,要从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两方面考虑,达到它们的统一。新闻采编人员只有一方面成为具有"新闻美德"的人,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做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才算是真正实现了个体的职业道德。本文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职业道德实现的"自律"与"他律"。  相似文献   

6.
龚明义 《青年记者》2005,(11):65-65
成都落选全国“明城市”后,一些网友在网络论坛上热烈争论,有的认为“成都人不讲普通话,影响与抽检人员的有效交流是落选的重要原因。电视台大肆播放方言剧也是一个明城市的倒退!”9月15日《华西都市报》在报道此争议时使用小标题特别强调“方言与明城市无关”的观点,并认为网友的发言是剑走偏锋。  相似文献   

7.
检查工作是报纸出版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报纸与读者见面前的最后一道把关口,其职责就是杜绝和消灭报纸见报前可能出现的一切错误。  相似文献   

8.
9.
袁袤翔 《青年记者》2009,(14):15-15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既要先声夺人,更要准确表述。表述不清,就是败笔。精心制作新闻标题,是每一位新闻采编人员的必修之功。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对媒体上的新闻标题留心观察,搜集了一些“晕品”。  相似文献   

10.
龙和南 《网络传播》2007,(11):34-35
十七大召开期间,大江网充分发挥报网互动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网民展现了党的十七大盛况及江西代表团的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本次盛会的报道。 这也是大江网继2007年全国“两会”之后,再次赴京直击重大会议现场。可以说,大江网在十七大报道过程中敲定的每一个选题,撰写的每一个文字。捕捉的每一个镜头、拍摄的每一个视频都凝结着网站所有采编人员的心血。  相似文献   

11.
重宛 《新闻导刊》2006,(3):36-37
重庆晚报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结合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体采编人员中开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采编作风”大讨论活动.取得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13.
网络媒体越发达,越要求报纸采编人员走向广博,走向深刻。面对网络媒体提供的大如瀚海、多如牛毛的新闻信息,报纸采编人员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路和发现,要学会借“网”捕“鱼”。这个“捕”是穿插着自己创意、策划、整合、组版、采写、编辑在内的一系列劳作。  相似文献   

14.
15.
奉化日报近几年采编人员流动较多,目前年轻采编人员已占到采编队伍的一半。为了带好这支队伍。提升记者素质,报社把践行“走转改”与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制订出台了“走转改”活动方案和制度。让深入基层采访常态化、制度化,并作为练兵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6.
1.罪犯不同于犯罪嫌疑人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被法院依法判决为有罪的人才能称为罪犯。在判决之前,则根据诉讼阶段的不同分别有不同的称谓。在立案侦查阶段应称为犯罪嫌疑人堤起公诉后称为被告人。如:“浙江逮捕5名破坏春耕罪犯”中的罪犯和“某地逮捕3名杀人罪犯”中的罪犯都应改为犯罪嫌疑人。由于“人犯”的提法不确切,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取消了“人犯”这一提法。  相似文献   

17.
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社会新闻占据一定量的比重。社会新闻引人关注,也容易引出争议,因此,把握好社会新闻的“量”与“度”,是新闻采编人员要认真细致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聚焦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持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锻造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作风。本文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对全媒体时代采编人员如何勤修脚力、增强眼力、提升脑力、锤炼笔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半岛都市报加强采编队伍作风建设,加强业务研究,要求每位采编人员总结工作经验,提交业务论文,在报社内部营造起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本刊分两期选登部分优秀论文,本期为第二期。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是思考的产物,采编人员的思考深度决定着报道的深度。地市报人处在国家政区的“中间层”,其突出特点是必须立足本地,登高望远,在立体化、综合性思维中观照、剖析本地新闻现象,找出本地新闻现象中的特质,体现报道的深度。具体讲,地市报采编人员应注重在思维的广度与高度中寻求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