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课,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方式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出现“走马观花”式听课,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学教师在繁重的课务、事务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则与中小学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意识不强有关。在笔者看来,听课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而要“走心”,听出感想、听出问题、听出建议、听出水平。  相似文献   

2.
听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在感慨广大教师听课热情的同时,却不难发现,目前,听课活动中的走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十分常见,听课效率低下。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中,如何破解教师"走马观花"式的听课?首先,学校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避免教师被动听课和疲劳听课。听课不只是听听那么简单,需要听课教师有准备地去听,带着问题去听,带着思想去听。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或  相似文献   

3.
每学期20节的听课,这好像是许多学校的硬性规定。但是对此听课制度进行细化与良性操作的并不太多。破解这种敷衍、被动的"走马观花"式听课,不能总是靠说教、强制等方式去让教师认真听课、评课,而应该从改革教师听课考评制度入手,使听课真正有效。一、明确教师听课的意义,掌握听课艺术听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也不是把听课簿补齐,更不是为了迎接上级或学校的检查。让教师"听课",实质上就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借鉴的良好时机,让教师"听"出  相似文献   

4.
听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在感慨广大教师听课热情的同时,却不难发现,目前,听课活动中的走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十分常见,听课效率低下。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中,如何破解教师“走马观花”式的听课?  相似文献   

5.
每学期20节的听课,这好像是许多学校的硬性规定。但是对此听课制度进行细化与良性操作的并不太多。破解这种敷衍、被动的“走马观花”式听课,不能总是靠说教、强制等方式去让教师认真听课、评课,而应该从改革教师听课考评制度入手,使听课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6.
每一所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听课活动。这是一件很正常的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案例中"走马观花"式听课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已失去了听课意义,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是功利思想在作怪。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对教育的一种亵渎,更是教师师德滑坡的一种表现。如果学生知道教师的做法,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为防止教师中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听课现象,强烈要求学校取消把听课节  相似文献   

7.
听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明文规定了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听课次数。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有些学校放了"高产卫星",教师中就出现了"为了任务而听课"的现象,反而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瓶颈"。案例中的王老师听了二十节课,听了十几位教师的课。尽管"百花齐放",但难免"走马观花"。那么如何听课,究竟该在何处着力?"一个学期听课不得少于二十节",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在如何有效组织教师听课上,我们学校的老师也遭遇过案例中王老师那样的尴尬。一方面是学校硬性规定老师每个学期要听多少节课;另一方面是听课的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走马观花式地乱听一气,就为凑齐听课的节数。结果,听课沦为形式,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毫无效益可言。众所周知,听课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听课的  相似文献   

9.
王沛 《教师》2015,(10):125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学习环节——听课。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课是最为便捷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促进我们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一、学会听课,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基础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通过听课真正学习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在现实中,不乏有一些老师,拿起笔记就进入课堂开始听课,听课过程就是摘抄上课教师的板书。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表象听课,  相似文献   

10.
每一所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听课活动。这是一件很正常的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案例中“走马观花”式听课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已失去了听课意义,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是功利思想在作怪。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对教育的一种亵渎,更是教师师德滑坡的一种表现。如果学生知道教师的做法,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为防止教师中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听课现象,强烈要求学校取消把听课节数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做法,这种与金钱相关联的做法不可取,听课应成为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在如何有效组织教师听课上,我们学校的老师也遭遇过案例中王老师那样的尴尬。一方面是学校硬性规定老师每个学期要听多少节课;另一方面是听课的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走马观花式地乱听一气,就为凑齐听课的节数。结果,听课沦为形式,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毫无效益可言。  相似文献   

12.
听课是帮助授课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也是提升听课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过程。它既非“走过场”式的表演,也非“走马观花”式的应付;既非“路人式”的凑热闹,也非“敌人式”的突然袭击。听课实质上是一种共同教学的过程,即授课教师主导教学,听课教师协助教学,并分层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种听课让每一位听课教师充分融入课堂,承担一份使命,集中表现在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课前划分任务、课堂紧密协作以及课后深度交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基本的共识是:课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加上教师专业成长和校本研究的考虑,很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往往把听课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落实下去,并把听课节数作为考核的依据。出现“走马观花”式听课甚至抄别人的听课记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正常规听课是教学管理中课堂管理的基本方式,它是中小学、幼儿园行政或业务部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或指导的教学管理活动,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由于教学管理的功能重"督查",突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与考查,致使许多学校常常将常规听课作为了解教师个体教学状况的方法,也成为"约束""监督""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幼儿园也不例外。显然,这种以"督查"为目的的常规听课方式已  相似文献   

15.
黄生建 《江西教育》2010,(10):27-27
所谓“诊断式”听课,亦称“教学诊断”,是指对执教者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从中发现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因其具有医学诊断的某些共性,故形象地称之为“诊断式”听课(评课)。“诊断式”听课立足点应把握考察了解、总结分析、提出建议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作为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受到广泛关注,并有大量不同形式的实践尝试。大学理论工作者介入中小学的教研活动中,与教师们一起备课、听课、反思是其中一种形式。由于双方明显的背景差异,合作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合作双方可以在平等的前提下,坦诚地交往,在动态生成的研讨活动中实现和谐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即“对话式”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育变革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倍受重视.但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则少有人关心。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丰富和复杂,来自不同背景的合作者之间的沟通事实上非常困难,人的改变过程复杂而充满变数,合作的教育变革中的大学教师应谋求"扩展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此类变革的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育变革内在的复杂性,要求作为合作伙伴的大学教师也要谋求"扩展的专业发展"。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个包括教育背景知识、中小学课程知识、教育变革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等七项内容的"扩展的专业发展"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教师培训必然要走向与信息化融合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现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存在的瓶颈,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门听课"实际上就是学校领导或教研人员事先不打招呼而进入教室听课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推门听课"不仅是校本管理、校本评价的重要方式,也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重要途径,为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推门听课"要"推"出实效,必须在"推"字上下工夫。一、推敲斟酌在"推敲"的故事中,诗人贾岛之所以用"僧敲月下门",其原因之一是"敲"  相似文献   

20.
听课,是教学工作中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大凡从师范院校毕业而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都曾听过他人的课。虽然听课不需要上课那样精心策划、严密安排、认真表演、随机应变,但若要听出特色、讲出妙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怎样才能使听课听出真滋味、取得好效果,我想在听课前、听课时、听课后,必须分别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听课前要做到充分准备,必须进行三了解:第一、了解教材内容。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那么我们教师在听课前同样应了解教材,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在听课前最好能认真地浏览一下上课的内容,并且能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