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期革故鼎新,其风俗革命的影响尤为深远。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头十年(1912—1921年)的礼制变革与民国成立前后三十年间(1902—1931年)的礼俗变迁以及二者的关系,指出其发展轨迹为始于变俗而终于变礼,变礼不易而化俗更难。民国初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礼制变革,社交礼制变革的特点是西化印迹明显。民国初期礼制变革的成效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开化地区效果较为明显,在广大乡村、内地远未普及。与礼制相比,这一时期的礼俗变迁具有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特点。说明化礼为俗不仅需要政治意识的进步,更需要价值观念的更新。民国初期的礼制变革蕴含着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传统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文化秩序进一步被消解,并朝着近代化的方向演变和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2.
礼和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最为重要的两环,对国家施政方针和国家走向影响巨大,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明初礼制创设之时,刘基广泛参与。他对于明初礼制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创设实践。在明初诸礼制中,籍田礼、百官朝会之礼等国家礼制由刘基负责或参与厘定。这些礼仪制度是明初国家礼制的重要部分,也对明代乃至后世礼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礼记》记载了宗周之前太古、有虞氏、夏后氏、殷数代礼制。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礼制可通过明例、太古例、非古例、古例等礼例来研究。而且,宗周之前的礼制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陶广学博士201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孔颖达《礼记正义》文献考察与研究"(16BZX038。本课题以孔颖达《礼记正义》这部经学名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从文字校勘、词句训诂、文本解读、名物与礼制考证、礼学思想与政治思想阐发、礼学建构等6个层面,探讨其学术成就,揭示其在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课题独到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1.思想史与制度史价值,包括论述其丰富的礼学思想,归纳其在礼学与礼制上的建构,总结其礼治思想,并借以把握中国经  相似文献   

5.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历代统治者重视文化礼制的建设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历代统治者所以重视文化礼制的建设工作,根本原因在于礼仪教化使得封建统治不再抽象,反而具体起来,具有可操作性,封建统治也变得容易起来。文化礼制属于儒家文化的范畴,它的建设复杂繁重而且浩大,要求参与的人员必须在儒学方面都是专家。在唐代,国子监的监官和学官在儒学方面都是博学之士,积极参与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既是统治者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国子监的监官和学官们都自始至终地积极参与了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参与礼法的讨论与制订;第二,积极参与封禅礼、禘袷礼、明堂礼、凶礼等具体礼仪的讨论与制订,在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丧礼的变礼主要体现在对正常礼制的权变处理或低于正常礼制。丧服方面,为二母服丧以及东关故事的沿袭都表现为对正常礼制的权变,废乐制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执行。葬仪中的变礼则表现在不按正常礼仪殡殓、不按既定葬礼规格埋葬、不按应有规格进行赠谥等方面,政治斗争失败者的丧礼尤其如此。社会动荡和缘情制礼是这段历史时期丧礼变礼流行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7.
贾公彦《周礼疏》因袭南北朝经师旧说处所在多有。因为师承与门派关系,贾疏在因袭时偏主熊安生说。当熊说与郑注不合时,贾氏便在二说间调和与折中。因袭之旧说集中于礼制、礼例方面,包括祭礼、丧礼、服制等。这与南北朝重视礼制研究,尤其是丧服礼研究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8.
苟子利用了人类生来就具有“动物性”的自然本能的观点,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意在使有序、和平的社会生活变得可能的独特的儒家哲学,这种哲学的核心就是“礼”。“礼”的一个重要功能正是教化人们相互影响的方式,礼的缺失就会导致个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艰难,尤其是对弱者来说更是如此。自由主义者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礼制分等级、分尊卑是不平等的表现,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研究苟学礼制后发现,中国礼制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高层次的公平精神,因为它包括强者和弱者双方的利益。自由主义者过去认为荀子的“礼”似乎是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设计的,这是对荀子礼制思想的错误解读。  相似文献   

9.
苏轼重视研究礼制的起源、变化及其具体应用。他对礼制所持的观点,坚持认为礼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它必然随着时代和人们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判断礼的价值,必须以其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和人们行为习惯为准则。这些都突出体现了苏轼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他的合祭天地的主张。是其以人为本礼制观念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0.
食礼和祭礼都是我们传统礼文化中出现时间较早、发展周期较长、影响广泛的文化系。《诗经》祭品再现.在先秦礼制最成熟、最完善的两周时期,食礼和祭礼进入心理物化和物质意化的“礼制”演进阶段。统治阶级享有祭祀特权和饮食特权,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这一特权,来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维护自身的统治。这一阶段,也酝酿着礼的“义化”过程,预示礼的进一步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王凌凌 《文教资料》2008,(28):114-116
清代秦蕙田的<五礼通考>,以"吉、嘉、宾、军、凶"之序提纲挈领,上至三代,下至元明,综述中国古代礼制,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及其演变的权威之作.<五礼通考>征引典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而在论述历代礼制沿革之时,征引史书礼志最多,其中<宋史·礼志>尤为频繁.笔者对<五礼通考>卷一百四十三至一百六十所征引的<宋史·礼志>进行枝勘,分为<五礼通考>误、<宋史·礼志>误、两者皆误三部分,将可参考之处列于其下,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中国成人教育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在对近十年来中国成人教育史研究成果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成人教育史研究所具备的特点和缺憾,并对今后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战国时期,礼学研究的两大主题集中在强化宗法伦理和为统一帝国选择治国思路及确定典章制度上,它的整理和规划,为后世礼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五四期间,我国译诗之风盛行且影响深远。针对目前国内对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缺乏系统探讨的现状。本文从译史、翻译实战、译论以及我国新诗运动影响等层面,就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城、基本架构问题进行了概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孙厚义 《教师》2013,(18):27-2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不仅仅是礼仪,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基本规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以礼治国"的核心内容。然而,在不同的时代,礼制有所不同,因而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也有所不同。文章选取了宋代官方礼制以及民间丧葬、祭祀礼制及其实施过程之中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为研究对象,探讨宋代的社会控制方式的变革以及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期望通过这种研究加深对宋代社会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对礼的这些现实作用的阐述,不仅淡化了传统礼制中突出宗教信仰的神秘色彩,扩大了礼的调节范围,也为重建和推行礼制找到了最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魏亚南北朝史注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和语言文化变迁的重要表现,本文对这一时期的史注体式的种类及其成果进行初步的考察和发掘,以期能从总体上把握魏晋南北朝史注的面貌及其在史注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1943年,在重庆北碚温泉召开的礼制讨论会制定的《中华民国礼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有些内容迷信、落后、繁琐,违背制礼的初衷与目的,具有等级思想等。但它也有一定的进步性:礼仪名目、仪节的简化和现代化,呈现与国际接轨的趋向,具有创新性、条理性等。  相似文献   

19.
先秦文献,尤其是"三礼"中保留了大量的"坟墓"义词语.这些词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语言发展面貌,而且反映了先秦时期的丧葬礼俗及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坟墓"义词语进行考察,并运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其中单音节词的词义引申发展演变,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秦蕙田(1702-1764),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人.乾隆时曾官至刑部尚书.其夙精三礼之学,按《周官》吉、凶、军、宾、嘉之目,因循徐干学《读礼通考》之体例,网罗众说,撰《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五礼通考》详考古代礼制源流,是研究我国古代礼制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