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的《红高粱》部分章节已经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随着《透明的红萝卜》入选,关于莫言作品进教材的争论还将会继续的。  相似文献   

2.
教材既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那就要将教材置于课程文化的原则下进行选编。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摘得此项世界顶级文学奖,消息传来,莫言立马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他的作品当晚在宣布后即引起高度关注,如上海书城迅速作出反应,连夜将他的书在一楼显眼处开出专柜,第二天即告售罄,一时洛阳纸贵。北京的语文出版社即表态说,"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我们的  相似文献   

3.
郭文婧 《生活教育》2012,(21):12-1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非常适合中学生读。(《京华时》10月14日)语文作为母语教科书,承担的命是多重的,既有工具性的"读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国人热烈反响。一时街谈巷议,人人争说。以往,也曾听说有些作品获得某某国际大奖,如电影、戏曲之类,然而,由于受众面小,有的作品在国内甚至鲜为人知,影响十分有限。而此次莫言不同,在获奖前,他的作品已广受关注。不仅国内多部现当代文学史论著论及,他的作品还入选多种大中学文科教材。莫言获奖是实至名归,也是众望所归。它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教育》2012,(31):16
马涤明在2012年10月16日《羊城晚报》撰文指出:莫言作品要进中学教材,引发一些争论。有人担心,莫言的作品让中学生学习,他们能理解多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是不是最适合中学生学习?固然,出自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文学作品,是否适合中学教材,这个问题不能不斟酌,但更重要的问题还是,选莫言作品进教材,究竟是出于何考虑:是认为莫言作品能够更有利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口再生产类型,新老教材都按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划分成四种类型,即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但具体表达相差较大,甚至有明显的矛盾。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莫言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  相似文献   

8.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是否应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话题引起了媒体热烈讨论,而针对其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观点针锋相对。抛开莫言获奖本身就可以发现,作品能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应遵循价值逻辑、心理逻辑、体系逻辑,而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非入选教材的决定性理由。  相似文献   

9.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中国作家莫言,瑞典文学院在给莫言的颁奖词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  相似文献   

10.
11.
[美文精选一]大风莫言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作品扎根于高密东北乡,他将现代主义手法和乡土文学进行嫁接,运用审丑、荒诞、变形等现代主义手法书写乡土中国,加上自己独特的感觉和体验,创造出了“现代主义化的乡土中国景观”。这不仅同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乡土文学大异其趣,也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开阔了新的天地。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也是莫言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叶开 《今日教育》2012,(12):38-3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先传出人教社要把他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选人辅助读本,继而上海也打算在新版高中教材里选人。可以想见,将会有更多地方的教材赶这个时髦。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小说,集合了浓重的中国式的乡土气息、极具传奇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新颖别致的叙事结构等艺术技巧,以及绚丽的语言、别出机杼的人物形象,从而在世界文学史上获得了极高的地位.从人性表现、叙事架构、创作立场等方面对莫言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莫言用中国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感以及一个农民朴实的心理去看待欲望,通过作品中对欲望的张扬,使我们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去感悟一代大师对自由、爱情的执著追求,希望给青年一代的个性的形成和张扬带来启发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今天的青年学生,到下个世纪初叶,将成为社会的骨干力量。能否把他们造就成为各种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专门人才,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跨世纪的青年学生的工作,让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高扬在高等学府。这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必然要求,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客观需要。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在大学期间是世界观和人生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7.
“乡恋”是人们形而下的情感经年累月凝固成一种形而上的情结,即对“精神家园”的呼唤,尤其对文化人来说,这几乎是他们灵魂的归宿。本文欲从恋“祖”——通过对祖辈们可歌可泣往事的赞美、恋“吃”——通过对饥饿年代里人们为了“吃”而产生的一系列非正常人行为的披露、恋“俗”——通过对故土民风民俗的回忆这三方面来解读莫言作品中的乡恋情结,力求从对故土的回忆中寻找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尽而变为一种超越的力量,以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把文学、文学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紧密联系起来,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葛浩文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翻译思想与翻译风格成为学界的评论焦点。研究葛浩文莫言作品的各种翻译批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早在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中就曾说过,"如果有可能让我来选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那就是莫言"。 18年的修炼,18年的等待,2012年10月11日下午13时,瑞典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不仅是莫言个人的荣誉,更是中文文学的胜利。在他的文学世界,他将"魔幻现实主义和民间故事、历史记载及当代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灵动的语言,为文学与社会之间构筑一个连接的桥梁。然而莫言的作品为何能引起世界关注,如何通过莫言的文字来透析人与社会的共性,让我们在本期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