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笔者认为,理解并掌握作文题材的"以小见大",对于写好一篇文章尤为重要。什么是"以小见大",怎样做到"以小见大",这正是作文训练中必须重视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一、什么叫"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小题大做。具体地说,"小"是就题材而言,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是重大事件;"大"是就文章的主题而言,反应的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二者都是来源于生活,而表现生活的。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多数学生在作文中往  相似文献   

2.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视野中的小角度,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能够“袖里藏乾坤,沙中显世界”。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写小事情悟大道理;二是写小人物显大精神。  相似文献   

3.
曹晓丽 《作文》2023,(Z2):70-74
<正>“以小见大”在写人和写事的文章中都可以使用,这是一种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把文章的主题浓缩在一个“小”的事物上,能够让主题更集中,事件更容易被人理解,情感更能打动人。大家熟悉的名家萧红在“以小见大”上就做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4.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善于"化大为小",善于"描摹细节",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小事情、小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等这些"最小的面积",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从而揭示出大主题,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5.
破题三法     
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纷繁为单一,是开启学生思路,破题立意的有效方法。 一、化大为小 题目:求索 解题:化大为小,是中学生练笔的重要方法之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是一个大题目,可作家在这个大题目中,却集中写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一段爱情故事,表现的是漫漫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极好效果。这就是大题目写小内容的一个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6.
以小见大是一种艺术处理的独到功夫,是把内容宽泛的题目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那么,如何以小事做出大文章呢?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以小见大",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从小的方面可以看出大的方面,或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整体。从写作上考虑,就是通过小事件和小细节揭示重大主题。如果"以小见大"运用得当,就能从白开水似的平淡生活中提取到珍贵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8.
<正>【技法导航】"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巴尔扎克说,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一滴水里见阳光"说的就是这个理。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叙述、描写的焦点,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采用这种技法可以避免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泛泛而谈、空洞肤浅的毛病。  相似文献   

9.
●放大抓小。指不要贪求论文题目大,相反要尽可能地追求论述的题目小,以小见大。也就是要求一事一议,论述的题目范围越小越好,从小事例、小材料、小角度中去见大精神、大学问、大道理,如《一分钱的汇款》就是如此。“以小见大”这是小论文的一个典型特点。●避长扬短。就是避免文章太长,要短小精悍。这是小论文的又一个典型特点。这里的“短”,一是指文章的篇幅要短,一般字数控制在800—2000字之间为宜,长的最好也不要超过2500字。太长不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而且把握不好还容易离题。要尽可能做到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要向主题聚焦…  相似文献   

10.
<正>"以小见大"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从小事、细节、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一叶落而知秋"的艺术效果。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我们要注意以下四  相似文献   

11.
编者:同学们在作文时,有时遇到的题目较大(大主题),让人无从下手.这时,化解难题的有效方法是化大为小,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立意,即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作文构思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为: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微现象,表现的却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也就是说,用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根据题材内涵的不同,“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以小事件阐述大道理 这类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来阐述一个大的、引人深思的事理.  相似文献   

12.
记叙文的写作,要点之一,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换句话说就是“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尤其是中学生常写的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13.
“以小见大” ,是作文训练中常有的事。比如学了《七根火柴》后 ,写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 ,应该怎样做呢 ?一、温故。根据“以小见大”的要求 ,设计一些带复习性的问题 ,唤起对课文中精彩、关键部分的回忆 ,加深对“以小见大”的印象。如 :1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能否说清课文“小”在哪里 ?2 从这些“小”中 ,见到了怎样的“大” ?3 为什么这些“小”能够见“大” ?思考的目的在于理解“以小见大”的含义 ,上述三个问题中 ,第三个是重点 ,也是写这类文章的难点 ,思考时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 ,…  相似文献   

14.
蕴含在《散步》一文中的语文技能是: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表现爱和责任的重大主题。教师以课文为例子,帮助学生树立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感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能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广西各级各类学校近期采取多种形式,把"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做到贯穿全年、覆盖全体学生。广西各级各类学校精心组织"我的中国梦"十大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开展征文比赛,重在一个"写"字;开展主题宣讲,重在一个"讲"字;开展主题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一个"建"字;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重在一个"行"字;开展"随手拍"摄影作品展  相似文献   

16.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是《红楼梦》中可以单独阅读的一个片断,作者通过由小及大、以小见大手法,写了贾府的内部矛盾和斗争。  相似文献   

17.
一技 "以小见大"是选材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在: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 运用此法,一是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二是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运用"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时还需注意: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龙吟: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让古典诗词感性而隽永。本讲中,乐燎原老师将举一反三,展示如何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小物写大主题,以小事写大时代。诗法指津所谓"以小见大",即是选取生活中平凡细微的景物或事物来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或抽象的思想感情。明代诗人周履靖曾说:"凡作绝句,如临窗观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题广者取远景,寸山尺水,愈觉其遥;取  相似文献   

19.
写作诱因:学校举行了一次“小公民道德建设”征文比赛。当我看到这个主题时,感到非常茫然,脑海一片空白。写什么好呢?我感到无从下手。我想:写“小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让我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把我们培养成具有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小公民。这样的“大道理”可怎么写呀?不过,围绕着“如何做人”这个主题,想来想去,倒是有不少生活细节涌现在脑海中……材料闪现:平日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不都是一点一  相似文献   

20.
征文由于举办的目的和组织者不同,它的范围和要求都是特定的。要写好征文,首先就必须认真阅读征文启事的有关信息,了解其范围和要求。如某市的“我爱教育储蓄”征文,在它的启事里就指明了要求写对教育储蓄的认识和理解,存取教育储蓄的故事。那么征文就应该围绕上述范围和主题来写,如果写成同学友情、亲人互爱之类的肯定不行。要求里除了对主题的限定之外,一般还会限定字数、体裁、书写形式、截稿日期和稿件传送方式等,这些方面的要求都要了然于胸,否则文章再好,都可能因为这些细节功亏一篑。二(?)选定题材,拟定题目一般来说,征文在一个大主题下,还有多个题材可供选择,这个时候同学们应该选择自己较熟悉、有特色,更容易写深写好的题材。如上述“我爱教育储蓄”征文,由于初中生受思维和认识的局限,我建议学生抛弃空洞的道理和说教,而是写教育储蓄的故事,可能更易成功.有位同学根据我的提示,写了他母亲对教育储蓄由憎到爱的故事。由于写亲身经历,写得感人、深刻,后来获得了该征文初中组惟一的一等奖。今年某市举办了以“创造新业绩,迎接十六大”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我的一位学生写了一个哥哥种脐橙的故事,既反映了新时代的成就,又有地方特色(赣州是脐橙之乡),又获得了评委的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