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赵春美 《考试周刊》2012,(78):175-176
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证明:要推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有效、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目的,就是为了开辟一条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自觉性。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教育中,生物学科是与环境问题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个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所以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空间”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王民 《学科教育》2001,(2):42-46
调查计算表明,中小学生课外主要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和“广播电视”中获得环境知识的学生在环境意识的各个部分与综合表现明显高于其它渠道,可以认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和“广播电视”是课外提高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只有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人类社会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在中学动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环境觉悟和环境保护行为,从而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问题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教师应以新课程观为指导,发挥思想品德课优势,积极开发当地农村环境教育校外课程资源,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合力,激发学生兴趣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和补充有关环境破坏的危害性、严重性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意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绪论”部分的教学,可以介绍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初步建立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学观念。在“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章节教学中,介绍人口问题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9.
余怡 《陕西教育科研》2004,(4):42-43,51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强调“审美型”教学。本文围绕一年级学生,从“着眼于学生的审美心理,逐渐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构建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多给学生审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但是,人类活动却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荒漠化、全球气候异常等,以及由此导致的野生生物物种的快速消亡等。环境问题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国家环保局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环境意识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及其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笔者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初浅体会。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学生的“问题意识”高度爆发,变得喜欢提问和善于提问。当学生向教师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时,教师是怎样“答学生问”呢?  相似文献   

12.
1.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这种发展是学生全面、和谐、主动、个性、持续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需要,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创造性学习——必须积极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形成课堂的有效教学。历史教学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学生缺乏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不会质疑,不会主动地探究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课堂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环境恶化与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经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003年初,国家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达了关于“环保教育进课堂”的文件,我国的环境教育力度在逐步加大。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开展全程性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化学因素是造成全球环境危机的因素之一,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培养解决社会问题能力人才的中小学校 ,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培养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是我们中小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环境教育也就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绿色学校”是环境教育的升华和提高 ,它能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拓展广阔的空间。我们经过多年的环境教育探索和创建“绿色学校” ,始终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生实施环境教育 :一、以环境调查为依托 ,唤醒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假期 ,我们组织了生物与环境保护兴趣小组多次分…  相似文献   

15.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笔者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柴淑霞 《考试周刊》2012,(45):120-12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重点介绍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环境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取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的环境素质教育活动.最终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质量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环境公德。  相似文献   

18.
韩扬河 《考试周刊》2012,(94):151-152
形成问题意识,培养提问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造成学生提问能力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并从“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训练‘问题形成’的方法”、“畅通‘问题解决’的渠道”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提问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文就我校数学组“指导一自主学习”课题组的教学案例“实践与探索”中的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问题探索”进行分析,阐明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教育学生学好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是中学地理学科和地理教学工作者光荣的使命。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做了以下的尝试: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环保知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环保、人口、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把“人地关系”作为其核心内容,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弄清楚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类型和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只有相互依存、和睦共处,才能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