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大语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2.
如何较好地使用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试验本),我认为,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贯彻落实新编教材所体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功能。一、确立语文教育的大教育观。这里的语文大教育观有别于“大语文教育观”,它是指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是“全人教育”,即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是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从生存教育看,学好语文就是为了用好语文,因而,语文教育就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面对学生语文实践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语文能力的实际要求,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语文…  相似文献   

3.
对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编辑指导思想的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的编辑指导思想是“以阅读为基础,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体系,注重思想教育”。这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既不是“升学教育”也不是“就业教育”而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 ,并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 ,开发潜能。因此语文教学要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思想教育 ,提高读写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 ,并以课外活动为实践的“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文化语文”是建立在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教学,指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语文教育。这种文化语文,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使学生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卓的心灵境界。高中语文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要变“应试语文”、“工具语文”为“文化语文”。本文试图探讨文化语文的价值取向,探寻文化语文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语文”教育是指在“大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育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优化语文教育合力,注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语文教育。下面谈谈对“大语文”教育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7.
“自得”学习理念既体现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的精华,又切合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自得”式语文教育实践,意味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自我体验和感受,倡导“自得”式学习理念,需要教师对教育理念进行自我更新和重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独白”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  相似文献   

8.
钟荣 《基础教育研究》2010,(5):20-20,22
近日拜读了肖家芸老师的大作《语文教学的质量意识和效率自律》(下文简称“肖《语》”),感触很深。肖《语》指出,有效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要“切合学科学习规律,切合学生认知和心性的规律,切合国家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战略”。文章对这“三个切合”阐述得清晰透彻,但是对于有效教育的策略——“慢教育”却语焉不详。所以,笔者不避浅陋,就语文慢教育谈点浅见,以此向各位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9.
周菊香 《新课程研究》2009,(11):186-187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文学科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中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探索长春师范学校郭文娟一、申师语文被学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必羹性与可行性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四化”的基础.当前,中师语文教学如何面向21世纪、跟上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重要的一条,...  相似文献   

11.
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江泽民总书记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为其打好基础。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如何指导学生写说明文砀山西南门中学杜明修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意识到: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切合时代要求、做到“文章为时而作”,更要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状况和写作水平。我在执教“普九”教材...  相似文献   

13.
“读写”教学改革是语文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它以“育人为本”,坚持民主教学,实施大语文教育,师生共同作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平等、理解对话、交流碰撞中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体情感。师生互动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美妙,让学生在“读写”中学习语文,开拓视野,积淀情感,畅游人生,并以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新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目前语文界同仁正在学习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大家的论著、以“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为此,本刊开辟了这一栏目,力求对“三老”语文教育的基本观点,做一些阐释。1980年,吕叔湘先生为即将出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序。吕老开宗明义:“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可见,吕老把“语文是工具”看作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支…  相似文献   

15.
学习贵在创新。所谓创新,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师的一项战略任务,作为教师必须按照“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要求学习和运用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要将培养创新精神作为在21世纪更好地贯彻执行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根本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高度来认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自己培养创新精神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范式是一种“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它自有其历史功绩,然而其要害是片面强调主体外部的生存性、功利性动机,造成对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的压抑。“表现、存在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应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方向。语文教育表层特性是言语表现,深层本质是为人生、发展、存在奠基,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语文教育的出路在于从工具主义“应世”的外部语文学,向表现存在论“应性”的内部语文学转向。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而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在世纪之交颁布实施,对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世界通用人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新大纲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学习和贯彻新大纲时,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住这点至关重要,因为它体现了新大纲面向未来、面向信息时代进行改革的主导思想。其中,尤以“阅读教学”更为突…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切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重新审视和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方式,最重要的是改变旧的语文教育观念,开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旧时代书斋学子的写照。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变语文的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相似文献   

20.
林刚 《教育探索》2003,(4):70-70
一、育人是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今教学方法改革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向未来。”未来世界的竞争靠科技,而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将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焦点,决定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地位的是人的素质的优劣。因此开发人才的智力潜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是当今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大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