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克林顿上台后,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经历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最惠国待遇与人权脱钩、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演变过程,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是其对华总体政策的一个缩影,明显反映出克林顿执政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
克林顿政府与中美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林顿政府执政初期 ,由于对中国情况不了解 ,以及受大选政治和国内反华势力的影响 ,对华实行“遏制”与“接触”政策 ,不断在人权、贸易、台湾和军售等问题上制造事端 ,使中美关系一直走下坡路 ,并降到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点。进入第二任期后 ,克林顿随着个人地位的巩固和政治外交上的成熟 ,在对华政策上所受干扰和压力减少 ,能以务实的态度来处理中美关系 ,对对华政策做出调整 ,用全面接触政策替代了孤立遏制政策 ,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较成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3.
1937年上半年,日本针对西安事变后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深感以往的侵华策略有修正之必要,乃制造了一系列的“中日亲善”假象。而同时,日本国内的“对华一击”论亦不断抬头,中日关系在半年的相对平静之后,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变。  相似文献   

4.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国家。近几年来,中美关系一直摇摆不定,原因主要有二:遏制与合作并存,美对华政策有明显的两面性.面对中国的崛起,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5.
在后冷战时期,美国进入克林顿、布什两位总统执政期。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两任政府对华政策表现出连续性和灵活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中美关系的积极、健康发展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6.
郭尚鑫 《文教资料》2006,(28):15-17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将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为“参与和扩展”战略,对付地区不稳定和核不扩散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90年代中期美国掀起了所谓的“南亚热”,克林顿政府宣称在南亚地区寻求“不偏不倚”的平衡外交政策,把发展与印度的关系看作实现其冷战后全球战略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同时仍然重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但这种平衡不是等距离的,从克林顿的第二任期起,美国的南亚政策出现了重印轻巴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将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8.
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军队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蒋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9.
论克林顿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振兴美国经济计划”的提出标志着克林顿新经济政策的开始实施。它可调以“国家应在经济生活中应起的作用”来达到“稳定的经济增长”。该政府既不同于传统凯恩主义政策,也不同于80年代新保守主义经济政策,它集各家之“大成”,使美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增长,但它也有弊端。  相似文献   

10.
杜鲁门1950年的“一·五”声明和“六·二七”声明看似反差巨大,其实都服务于美国反对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冷战战略,这两者有着内在联系性和传承性。“一·五”声明体现了美国“等待尘埃落定”和在中苏之间“打楔子”的政策和战略意图。在这一设想遭到失败后,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的一方占据了主导,美国国会内外的政治派别斗争和国际形势对此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杜鲁门的“六·二七”声明应运而生。这两个声明,既非出自艾奇逊等人的主观意愿,亦不能完全归咎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它们体现了美国政府决策的必然结果,维护美国利益是其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清代民人出国原因,详细论述了晚清政府对出国华侨态度的重大变化,以南洋和美洲为例阐述了晚清政府遣使设领保护华侨的过程及努力,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的对华政策包含三点基本内容 :经济关系优先于政治关系 ;奉行“一个中国”原则 ,但保持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 ;把中国看作其均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持中国发挥积极作用。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深受新加坡种族、地域背景和外交理念的影响 ,体现了其现实主义外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以后,中美关系失去“向苏看”的特点,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的崛起引起了美国的特别关注。美国对中国采取“接触加遏制”的政策,而中国则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从而使两国关系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并给双方带来了影响.中美双方应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双方的合作,以塑造一种稳定、和谐与共赢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4.
政务公开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省级政府政务公开在内容、形式、业务、评估上有不同于其他层级政务公开的特点,面临观念、制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与困难,需要结合实际,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西南夷”地处边陲,其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是从汉武帝刘彻对“西南夷”经略开始 的。汉武帝时期,随着汉王朝的强盛,经略“西南夷”的条件日趋成熟。汉武帝通过设置郡县加强 对“西南夷”管理,同时实行“故俗治”、“毋赋税”、募兵屯垦和开凿交通干线等一系列开明的政治、 经济、文化政策,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加快了“西 南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德国默克尔政府自2006年上台以来,其对华政策较施罗德政府时期做了重大调整。从欧盟对华军售到知识产权保护再到人权对话等领域,中国已经不断感受到来自德国的压力。默克尔政府从施罗德政府时期两国通过协商对话来解决政治分歧的立场退缩,标志着新一届德国政府转向了保守立场,这一切将会给今后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增加不少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苏俄两次对华宣言诞生于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和国际帝国主义疯狂干涉时期。因此,它的诞生不仅标志着苏俄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苏俄希望借此来改善苏中两国关系,尽可能地建立军事同盟,以此来打破协约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和得到中国的有力支持,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赢得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初等教育阶段仍然沿用战前的义务教育制度,以普及短期小学教育为首要目标,而自1940年初为配合“新县制”的实行开始全面向国民教育制度转轨,并在学校设置、行政管理、经费筹集等方面也表现出与此前相异的某些特征。通观其在战时的整体成效,虽然使得西部各地小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及适龄儿童入学率相对战前都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但却因为政策制定的误区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成效上仍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