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示范区城市形成了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滁州市是示范区的一"翼",其颇具特色的城镇化进程是示范区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缩影和范本。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8,(1):74-80
经分析安徽省近十年来在人口、经济及土地城镇化方面的统计数据,发现:安徽省人口城镇化进度不快、质量不高,农民工数量较多、流量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较慢,城镇产业集聚与配套效果不明显,城市经济发展对人口的承载力不强,土地城镇化后的经济效益尚未显现。为此建议:通过实施就近就地城镇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工市民化分担机制等推进人口城镇化;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产城融合以及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来推进经济城镇化;通过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及农村土地顺畅流转等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农民的市民化意愿。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示范区城市形成了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滁州市是示范区的一“翼”,其颇具特色的城镇化进程是示范区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缩影和范本。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各自蓬勃发展几十年之后,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产城分离发展现象愈发普遍,有产无城和有城无产导致大量"鬼城"和"睡城"出现,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带建设都是产城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完善产城融合的理论体系,促进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地实施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发展城镇化探索的有效模式,产城一体化把城镇的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以长春市合心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长春轨道装备产业开发园区、合心镇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物流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量集中、城市规模扩张为物流业集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极大的市场空间,现代物流业对城镇均衡稳定发展也发挥着支撑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基础上,重点研讨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物流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基于产业聚集视角研究提出安徽省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是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安徽省农村服务类和居住类消费的迅速增长推动了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教育、通讯等发展型消费进入繁荣期,以及消费新业态的出现正在推动产业城镇化。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虽然速度快,但却造成了农村空心化,市场凋零、城市拥挤以及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等不利于农村消费升级的局面。因此,必须构建与农村消费升级形成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即以市场推动为发展思路,以梯度推移为城镇化路径,以促进农村消费升级为落脚点。通过在城镇化发展指标中添加消费率作为衡量标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来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实现城镇化与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襄城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和欧庙新城的“产城融合”作为襄城区政府重要改革举措已开始步入实践层面。“产城融合”需要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做支撑,通过对“产城融合”与襄阳高职教育发展不协调、专业结构与“产城融合”的适应性不强、农业转移人口与“产城融合”供需不相符等方面的分析,指出襄阳的高职教育与“产城融合”的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标襄阳“十四五”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启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对接“产城融合”;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对策,以期为其他城市的“产城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课程内涵发展力是构建区域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大力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及国家统筹城乡均衡教育发展背景下,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于区域课程的整体内生协同共进。从内生协同理论视角出发,凝练出区域中小学校课程改革"六力向心、多力共振"内核体系顶层设计。内生推动区域课程深度协同发展,即以"驱动力"示范引领课程整体协同共进,四类学校课程改革模式促进学校内生协同,从而有效实现区域各类学校课程之间要素互补、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城镇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因受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政策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广东省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特征。根据广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及城镇化水平,结合地理区位,珠三角在各个方面均高于粤东、粤西及山区。文章在探讨差异性表现的同时,为其发展设计了差异化路径,即区域协调和扩容提质。粤东、粤西和沿海地区实施国家在沿海化趋势下的重型化发展,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广东省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区域性高等教育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服务人才支持,同时也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文章通过积极寻求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性高等教育两者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探索共生共荣的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以邵阳市为例,通过SWOT-PEST方法,系统分析邵阳市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威胁,进而提出邵阳市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要走“抓住政策机遇、培育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用好人力资源、激励民营资本”之路。  相似文献   

13.
分析岳阳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关系和现实背景,从岳阳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速度、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地方保障措施、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社会认识等方面剖析目前岳阳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岳阳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思路,可以促进岳阳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地区经济增长、就业结构、技术创新、城市化发展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市为例,通过1990-2004年15年系列数据的分析,总结出苏州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轨迹及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从产业实力、产业规模、产业效益等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方面剖析了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且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苏州市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半个多世纪以来,黄石作为矿冶文化名城,其战略地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为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到了国家工业化发展中期,受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黄石矿冶资源枯竭,城市发展速度趋缓,现已被定位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矿冶城市区域城镇化战略地位,以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6.
以漳州市为例,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法对漳州市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漳州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很大,而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也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因此,为加快漳州高职教育发展,进一步推动漳州经济前行,提出了合理规划高职院校,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建设高校合作区,优化、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对高职院校办学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等策略,以期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打造生态宜居城是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表征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城市理念,更体现了并重自然价值、人文价值、生态系统价值的深刻伦理关怀。坐落在太湖南岸的湖州从生态城迈向生态宜居城建设的探索,彰显了其深刻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生态宜居城市伦理建构须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以公正为根本原则、以整体性为最高原则;生态宜居城伦理实践需通过树立生态宜居理念、确立生态宜居制度、养成生态宜居行为三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8.
试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的构建--以浙东南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具有城市功能特殊性,其区位选择与旅游资源分布、区域交通网络两因素最为相关。在区域旅游网络化过程中,旅游中心城市的建设极为重要。浙东南旅游区的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滞后,影响了浙东南旅游网络化发展。临海是浙东南惟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应把古城临海建设成为浙东南旅游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9.
区域性大学协同区域经济发展适时转型,既是遵循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又是区域大学创新发展的需要。区域性大学转型发展内涵主要是大学发展模式的转变,形成一种切合区域经济发展、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主要驱动,注重功效和实用的发展模式。区域性大学,尤其是武陵山片区大学转型将在传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交织下进行,综合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来制定转型发展的路线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