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亲节目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性背景下人们生存意义的迷茫、焦虑与渴求,它既体现着人们对生存意义的积极追求,同时又造成了更深层的自欺。驱除自欺,必须依靠对人之生存矛盾的必然性、绝对性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身世遭际和三四十年代的社会背景赋予了张爱玲产生存在思想的土壤,张爱玲以个体的“人” 为切入点,描绘了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人的焦虑、畏惧和异化,以及被抛入荒诞世界中的人往往用自欺来逃避生存焦虑的现象,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注,这是张爱玲存在意识的体现。对文明的批判,张爱玲也表现出存在色彩,存在意识使她的作品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身世道际和三四十年代的社会背景赋予了张爱玲产生存在思想的土壤,张爱玲以个体的“人”为切入点,描绘了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人的焦虑、畏惧和异化,以及被抛入荒诞世界中的人往往用自欺来逃避生存焦虑的现象,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注,这是张爱玲存在意识的体现。对文明的批判,张爱玲也表现出存在色彩,存在意识使她的作品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塑造出同名主人公秀拉—一位典型超越性自欺的人物形象。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看,秀拉具有典型超越性自欺的特质,其自欺性集中表现为自为存在内在冲突中的一种超越性偏执:具体体现在“循环否定中的虚无”和“无限超越中的焦虑”两方面。秀拉的“超越性自欺”生活模式割裂了她与周围人及其所生活的社区间的关系,解构了黑人生活社区中的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甚至导致她自身的毁灭,但秀拉的摧毁力量中也孕育着建设与新生,在秀拉死后的多年后,“底层”社区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变化正是秀拉摧毁力量中孕育出来的新生力量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构成了一个隐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人公玛蒂尔德从自欺走向自我救赎,但救赎却是以荒诞结束。小说向我们揭示了"人之存在"往往与荒谬相伴这一命题,这与人不再"是其所是"的生命状态密切相关,如此,人不可避免地陷入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圈套中。  相似文献   

6.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本文认为,主人公玛丽的悲剧是外在的社会制度和内在的个人选择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前者,国内外现有研究均已分析透彻。因此,笔者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玛丽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刻解析,旨在揭示死亡是玛丽承担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而此过程中的焦虑、用来对抗荒谬世界的自欺以及与他者之间的疏离是悲剧造成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刘会 《文教资料》2012,(26):19-21
艺术是一场虚构的梦,利用各种幻象来欺骗人的眼和心,但是即使深谙此理,人类仍然为艺术痴迷,甘心被骗,情愿"自欺",在审美活动中,这样一种悖论性的心理特征恰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现象。人之所以会自欺,是因为人的意识本身就含有自欺的结构。作为一种审美现象,自欺体现了人的存在的超越性的本质特征。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真诚的自欺,是人对有限性存在的超越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从阿Q精神胜利法看中国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人们对阿Q研究得最多的是关于他的精神胜利法。事实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三种形式:自欺式、忘却式、接受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发现,精神胜利法的这三种形式实质上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其防御机制在本质上是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对自己的印象整饰。  相似文献   

9.
《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所创作的《美国三部曲》之一。小说描述了二战后和越战期间,一个成功犹太企业家族在经历了重重痛苦后最终美国梦破灭的遭遇。运用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中的"自欺"和"与他人的具体关系"观点探讨小说主人公瑞典佬如何试图掌控一切却又步步隐忍而最终陷入生存中的困境。通过分析瑞典佬的生存状态,指出人类在作出选择后应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而不是选择逃避陷入自欺,并鼓励人类积极面对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檀香刑》是一部在当代文坛引起很大争议的小说 ,诸多评论家有过见仁见智的各种阐释。本文只选择钱丁这个人物为观照对象 ,探究他因角色冲突带来的两难生存处境 ,审视他延宕生存选择的自欺策略 ,解析严酷的刑术政治环境下 ,他无从逃避的生存悲剧。同时希望藉此达成对庙堂知识分子这一文化类群整体的生存反思。  相似文献   

11.
残雪一直是新时期文学中阐释难度最大的作家之一,她创作的独特性在小说中的显著表现就是用梦魇般的情节和话语,勾画一幅奇异、丑怪的生存之图;以荒诞怪异的存在方式表达内心挥之不去的焦虑情结。她的创作以怪写悲,以非人道写人道,以非理性诉诸理性,传达出焦虑情结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笔下的角色常处于精神和文化缺失的黑色孤岛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歧视和迫害后常形成自欺的自我认识,以逃避来自外界的焦虑和自我认定的责任,从而导致自我的迷失,甚至是自我颠覆.这篇文章从萨特的本体论入手,分析了三种自欺的自我认识,以反映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在被歧视的白人社会中所遭受的心灵的煎熬和困惑,以体现黑人精神和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笔下的角色常处于精神和文化缺失的黑色孤岛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歧视和迫害后常形成自欺的自我认识,以逃避来自外界的焦虑和自我认定的责任,从而导致自我的迷失,甚至是自我颠覆.这篇文章从萨特的本体论入手,分析了三种自欺的自我认识,以反映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在被歧视的白人社会中所遭受的心灵的煎熬和困惑,以体现黑人精神和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人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精神领域出现了很多问题。人们容易获得快乐,也容易失落,常常出现焦虑、孤独等悲观情绪,冷漠看待生活。仅仅站在道德层面进行灌输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萨特自由观恰好描述了人们在追求自由时,内心的焦虑体验,深刻反映人们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是因为人们身处"看似自由,实则不自由"的状态,并且通过自欺逃避"自由"。精神领域的问题的救赎最终只有通过精神,我们应该面向问题本身,进而"本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命题,可以为我们解读《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里形象提供全新的视角。哈里长期生活在自欺之中,贪图享乐,将自己的堕落归咎于情人海伦的富有,直到生命走到尽头他才幡然醒悟。哈里的人生悲剧充分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自欺"、"自由"和"焦虑"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16.
庐隐小说大多从婚恋、家庭等角度来对女性生活及其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纯粹的女性情绪世界。她以女性自身体验及生存境遇为依托,透过病妇独特的心理、感情、思想和欲望,展示了知识女性探究生命底蕴的苦闷与焦虑,以及爱情选择上的知与情的冲突,并借此对自我与社会进行双重探究及解剖。病情叙事既是她的观察视角,也是她的叙述视角,由此,我们看到了庐隐对社会秩序的焦虑与愤怒,她要借病妇形象来揭示女性个体与社会的失调和社会对女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17.
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著作,以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对《五号屠场》进行解读,分析小说呈现的存在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意志的选择。《五号屠场》的荒诞性根源于战争世界的荒谬以及死亡事件的无意义,处于荒诞的世界中,所谓的价值标准不复存在,人始终处于焦虑、绝望的境地,由于孤独个体的存在,人们进一步深陷于他人即地狱的边缘处境。主人公比利采用幻想时间旅行的方式消解战争创伤,表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思中自由意志的选择以及砸碎地狱的积极内涵。此作品揭示了整个时代人类群体的生存困境以及打破困境的意义,具有深层的哲学基础,同时,其对荒谬、残酷世界的直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自欺     
自欺意识从我们有自我意识或反思能力起就伴随着我们,它在每个独特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比邓晓芒先生的自欺概念,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欺意识的来源;其次阐述它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人格形成,并同时考察生活中各种自欺现象以及应如何面对我们每个人的自欺意识。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在重新界定语言、思想、存在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语言是精神的活动,活动的本质是完成。完成意味着把某物本质的完满摊开,意味着把它带入本质的完满——做出来。只有所是的东西,才能真正被完成。“所是”首先是存在。思想完成了存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但是,思想并不制造和引起这种关系。思想把这种关系交给存在,只是把来自存在的某种东西移交给存在。这种提供的依据是,在思想中,存在到语言中来。语言是存在的寓所,人住在这个家里。人用词思想,用词创造,是看家的人。  相似文献   

20.
论自欺     
自欺意识从我们有自我意识或反思能力起就伴随着我们,它在每个独特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比邓晓芒先生的自欺概念,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欺意识的来源;其次阐述它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人格形成,并同时考察生活中各种自欺现象以及应如何面对我们每个人的自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