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关于孝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孝亲"、"敬孝"、"行孝"的孝论体系中,这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具有重要伦理意义。重新审视经典中的"孝",挖掘其根本性意义,无疑会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喻光良 《辅导员》2010,(14):80-80,126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已为世人所首肯。有此美誉,是因为早在几千年前,我们这个民族就倡导"行孝积善、行善积德"之风。何谓"孝"?"孝"即晚辈必须敬重长辈、奉养长辈——具有孝心。  相似文献   

3.
由于儒化孝文化自身的缺陷,加上五四以来对孝文化的否定等原因,导致青少年"孝"知识贫乏,"孝"意识淡薄,"孝"行为失范。通过向学生灌输"孝"知识、开展行孝活动、奖励孝行等多种形式,将"孝"引入学校德育中,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倡孝、讲孝、崇孝、尽孝,是千百年的传统。孝最初的含义跟"慎终追远"的祭祀有关。《诗经》中出现了数量可观、主题比较鲜明的孝亲诗篇。孔子对孝的观念进行了理论提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论。曾参重孝,是沟通孔孟之道的关键性人物。对先秦孝文化,我们应持基本的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孝文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孝"的观念产生,在先秦时期"孝"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到了西汉时期"孝道"变得政治化,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被异化,唐宋元明清时期"移孝于忠",孝文化走向极致,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孝经》中"庶人之孝"的概念内容、古代人践行"庶人之孝"的表现,以及遵行"庶人之孝"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7.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古曰:"百善孝为先。"《说文解字》中对"孝"字作了这样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的是金文的"孝"字上部很像一位伛偻身子的老  相似文献   

9.
聂洪霞 《考试周刊》2011,(41):212-213
作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孝文化进行分析,认为: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孝文化在学生中出现了断层,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大力加强学生"孝"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孝,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为。研究孝行为,不仅应知道孝行为是什么,还要弄明白人类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孝行为。孝行为发生于"事亲",植根于"情感",培育于"社会"。孝行为合理性的追问不仅能把该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能提高人们孝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丁志萍 《考试周刊》2011,(41):153-154
"感恩"是一种回报。"孝"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出感恩意识,规范着人们的德行和评判标准。在中学教育中结合以"孝"等为主的道德资源开展感恩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贺才乐  肖艳娟 《教师》2012,(11):6-6
孝道是中华道德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其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而到如今,孝文化开始出现断层,孝道观念开始淡漠。我认为学校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教育模式,加强对"孝"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孝道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字形结构系统剖析了"孝"字和"人"字的文字含义和道德含义,从而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出了新的理解和阐释。最后归纳出汉语"孝"字和"人"字蕴含了人类本性、人类美德和人的立身处世准则。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孝"的基本涵义包括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和爱护自己四个方面。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被现代人所忽视,人们在"孝"观念与行为上存在着不能供养父母、不能体谅和尊敬父母、自伤甚至自杀等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的主导性作用、大众传媒的引导性作用和法律的规范性作用来传承优秀孝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节假日与父母共度,带父母去旅行,带父母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松江区泗泾镇居民在镇里已开展数年的孝德宣传教育活动中,传承中华传统"孝文化",在现代生活点滴中践行"新24孝",将一片"孝心"转变为一系列"孝行"。  相似文献   

16.
杨震  张福珍 《下一代》2014,(7):16-16
为深化学校"四德工程"建设活动,近日,山东省荣成市府新小学开展了"温情五月,孝老爱亲"主题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一是以文养心,打造"润物无声"的孝心文化。学校有效利用文化空间和学生资源,用心营造校园"孝育"文化氛同。精心布置"孝育文化墙",让"孔融让梨""扇枕温衾""弃官寻母"等经典故事和孝心名言等润泽童心。同时,还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学校网站、电子屏幕等媒介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创设了积极、浓厚的孝育氛围。  相似文献   

17.
孙虹 《教师》2011,(23):14-15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大学应关注孝文化,崇尚孝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孝意识与孝行为,并要把孝顺父母纳入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体系之中,因此,提出"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应尽孝"这一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邵俊峰  李丽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2):12-15,42
孔子仁学的思想理路的内在矛盾,集中表现在孝与忠的关系上。孝与忠在情感层面的兼容,构成其"家国同构"的社会理想;在践行层面的对立,又构成其"家国错位"的理论偏至,其结果是:一方面社会家庭化了,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化了。仁学具有的情感性与践行性矛盾统一的本质特性,决定其思想理路必从"家国同构"走向"家国错位"。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说,"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首要的文化精神。由于我国先民在跨入文明阶段的过程中没有打破血缘关系,因此,血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中华孝文化就是这种血缘文化的表现形式。孝观念形成于殷商与西周时期,从汉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实践应用对巩固政权、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进入晚清时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千年变局,传统孝道也开始了蜕变的过程,孝观念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20.
曹源崧 《下一代》2014,(7):21-21
道德是一道阳光,会孕育纯洁善良的心灵。人心向善渴求"最美"。"最美精神"是一块道德高地,既可望之,又能企及。我们需要道德的信仰,需要"最美"的引领,我们渴望和善为人。今年主题教育活动以来,我把2013年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读了好几遍,我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孝老爱亲的吴林香,现在还是小孩子,就用她瘦弱的肩膀担起了家里所有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