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涛 《陕西教育》2010,(1):74-74
从教已有29余年,回忆起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似乎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苦涩:因为“她”经历了令人尴尬的种种“风情”。  相似文献   

2.
有的教师上课,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生动灵活,妙趣横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听这样教师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堂结课要走出单调的格局,要有"嚼味"、突显"诗味"、饱含"情味",以促进学生内化文本语言、体验文本意境、触摸文本情感,从而让他们对语文课堂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的施行,意味着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标准。就在我们力求新课堂达新标准、以新标准创新课堂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太过求新而与新标准渐行渐远。因此,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恰到好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5.
刁永能 《考试周刊》2011,(14):50-51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津津有味",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李国展 《现代语文》2011,(11):86-87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它更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记得,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2008年《福建教育》第9期中提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就是“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王崧舟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深刻剖析,让我开始对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富有浓浓的语文味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我们现在有许多语文教学,“生成”神速,再加上形式主义泛滥,使得许多语文课变了味。“预设”遭到无情地抛弃。我们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和富于变化,这没有错,但“生成”应该基于“预设”。  相似文献   

9.
郝久红 《教育》2014,(7):68-68
新课程倡导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将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生活空间里健康成长。 点缀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的良好创设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教室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室的布置一定要彰显“生活味”,以启迪学生的智慧,点化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10.
我校近三年的"灵动课堂"教学改革之"以精彩为形态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堂比武活动,让我校学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墨香,让我校学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灵气,让我校学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更令人体验品评。这次活动中散发出的浓郁"语文味"给我留下了特别的感受,比武课所生成的"语文味"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其魅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文味""人味""情味""韵味"中。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要把握好这一关键环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倡有效教学,更要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意义。"有趣,有味,有得"是一堂好课的必备因素,也是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语文写作教学里渗透三味教学已经成为了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重点探究的问题。所谓的三味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将语文味、烟火味、哲理味三者有机融合起来完成语文写作。基于此,本文将围绕语文写作如何渗透三味教学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莫义英 《广西教育》2009,(22):56-56
唐柳燕的语文课生动活泼,充满人文味和语文味,始终孕育着师生互动、思维活跃、“双基”落实和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课堂,是她对“语文”这一学科概念的深切体会,是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好注解。“双基”落实,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感交融”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最好演绎。  相似文献   

14.
左雪梅 《文教资料》2010,(32):62-6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如一篇文章的“凤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成功地带领他们走进课文之中。导入的方法很多,且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异……导入要针对学生、教材、教师特点,有利于激发兴趣,引起下文,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尽可能地短小精悍。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语文教师,要讲究“讲课”艺术,要注重教学实效,就必须做到“四忌”: 一忌口若悬河,“满堂灌”。 语文老师不能因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接收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没有突出“主体”地位,主动意识,创新思维和实用操作等,不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技巧,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动,这是不可取的。上课一开始,老师从释题到简介作者作品、范读课文、分析结构、总结主题等,滔滔不绝地讲,不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成了“肢解课文”的“刽子手”,老师成了“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毫无自由支配时间。如教《看云识天气》一文,老师从云与天气  相似文献   

16.
对于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一问题,历来是见仁见智,常言道“教无定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归纳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六个“点金术”。  相似文献   

17.
如果考试是对人的测量与评价,那么考试就应该被纳入哲学的视野,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人”,或者说是对“人”的探测。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宣称:“什么是哲学?认识你自己。”康德也认为哲学归结起来就是:“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想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什么是人?”而现代存在主义则直截了当地追问: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由起先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冷静反思已走过近十个年头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落实,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由于对新课程标准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致使一些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没有了语文味,变成了“大杂烩”。课堂教学中无限制、无目的地扩张领地,使“语文”这个历来就争论不休的话题更加模糊不清了,无怪乎不少业界同仁慨叹:“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  相似文献   

19.
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马玲 《甘肃教育》2020,(5):144-144
都说,语文课应该做到“语文味”和“人文味”两相宜。的确,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滋养品性、浸润情感、锻造内心,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文味”都能滋养学生,并非所有的品性都趋向积极、健康、高效的一面。如果介入的时机不合适,言说方式不合适,拓展的对象不合适,反而会伤害学生们、拘囿学生们。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合适的、理性的,有分寸的取舍中,做到语文味和人文味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