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生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观音和文殊这两种菩萨信仰来分析中国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特色和实践趋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本质与发展走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佛教修行实践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龟兹是印度佛教东传重要的中转基地之一。龟兹佛教不仅承载了印度部派佛教的义理,还发展了印度佛教理论。龟兹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内地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百年来,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以"大乘佛教"为统治地位的中国佛教中,龟兹佛教因属于"小乘佛教"体系而长期被轻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表现为,在中国历来的佛教史中,龟兹佛教史的记述极其简略,轻描淡写或材料堆砌,内容雷同;用大乘佛教理念解读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内涵,背离原来思想,导致长期以来龟兹佛教的真髓不能被真正揭示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理论求新。首先要为龟兹佛教作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找准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和"继承与发展"的方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龟兹佛教史研究定会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论及中国佛教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不涉及到印度佛教与梵剧的影响。毋庸置疑,印度本土是佛教戏剧的策源地,而我国西域与敦煌则是佛教文化的中继站与积淀处。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宗教文化的更迭,于印度本土与我国西域(系指新疆),原形态的佛教已不复存在,仅存的佛教文化集散地大致为太虚先生所言三处,即“现在能代表佛教唯有三处而已。三处之中,二处皆在中国,即本部与西藏,另一处即锡兰。”①三处之“本部”亦包括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之大成的敦煌佛教石窟群。印度华裔学者谭中先生认为中国敦煌石窟群是“大乘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5.
万毅 《家教指南》2007,(4):104-109
本文对敦煌本道教<升玄内教经>与隋代道教类书<玄门大论>中关于"三一"观念的新说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指出道教"三一"神观论的提出受到南朝玄学风尚的影响,特别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与中观理论的激发,它在隋代的流行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南朝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敦煌布萨文与布萨次第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缘起敦煌文书中保存了不少布萨文及与布萨相关的唱导文。对布萨文进行研究,是我们深入探讨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的关键所在。同时敦煌本布萨文又是唐宋时期佛教律仪制度的珍贵资料,通过对《四分律》、《天台菩萨戒仪》等相同文本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印度佛教律制与中国佛教律制互动的结合点,而敦煌的布萨文资料使我们探寻这种结合点成为可能。此外,研究敦煌本布萨文,对我们研究敦煌文学中的唱导、变文及敦煌的人文背景均有着重要意义。土桥秀高先生在《戒律研究》一书中,对敦煌布萨文进行了录文与研究。①冉云华先生发表了《敦煌本大乘…  相似文献   

7.
明州吉祥院与日本平泉佛教文化之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是中日佛教交流的大舞台。两宋期间宁波佛教极其繁盛,佛教文化对日全面输出。12世纪左右,宁波与平泉地区交往密切,日本出产的黄金通过宁波港运抵中国;中国产的陶瓷、佛经等也通过宁波传到平泉。中尊寺内藏有"明州城下吉祥院"的《宋版一切经》,它见证了宁波与日本佛教交往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后秦鸠摩罗什翻译《大智度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典籍.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大乘佛教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佛教百科全书”。对中国佛教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是历来中国佛教各宗派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然而由于历代辗转翻刻.传世本《大智度论》亦颇有讹误脱衍之处.本文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智度论》写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部分讹误,同时指出了敦煌本的巨大学术价值。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韩国高僧元晓为中韩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起信论疏》、《大乘起信论别记》认为一心二门是大乘佛法"一以贯之"的无上法门,其中一心是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根本所在;二门只是在一心的基础上的权宜展开。这一注解客观上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走向一统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0.
敦煌佛教文献《大乘无量寿经》共约1259号,包括730余号残卷或残片。通过对英藏、俄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本《大乘无量寿经》残片的内容、断痕、行款、书风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将其中的19号残片缀合成9组。  相似文献   

11.
张涌泉 《家教指南》2004,(2):107-108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本是佛教寺庙藏书之所,佛教典籍是敦煌写本文献中的主体,约占总数的90%左右,即便是其余10%左右的世俗文书部分,往往也与佛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有人把敦煌文献径直等同于佛教文献,不是没有道理的.敦煌文献中的许多佛教写本(或刻本)大都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本子,有着很高的文献校勘价值,而且其中还有大量的未见于历代藏经收录的逸典,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但敦煌文献发现100多年来,人们的眼光往往关注于四部古籍和世俗文书部分,而对于大量的佛教文献,则关怀不够.最近20多年来,学术界尤其是佛教学界开始比较多地注意到敦煌佛教文献的价值,但也往往集中在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文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佛陀创立的宗教。佛陀本名悉达多,公元前383年约80岁去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陀死后约100年,佛教教团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大约又过了100年,大众部和上座部内部先后分袭,派生出18部派,习惯上把上座部和大众部与派生出来的18部称为“小乘二十部”。小乘佛教中最有力量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大藏经》等。大乘佛教是在对小乘佛教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把当时在宗教界具有绝对权威的传统佛教即小乘佛教作为直接攻击的对象,在对小乘佛教进行攻击和批判的过程中,出现了《般若经》之类的经典,自称大乘,贬传统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的两大派是中观派和瑜珈行派。中观派的鼻祖是龙树,瑜珈行派的创始人是弥勒。大乘佛教是中国、日本佛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体”是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指世界的最高存在或日终极存在,它是物质和精神现象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是一切宇宙现象的起源和归宿。它相当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和中国传统哲学对“道”的理解分成主观唯心派与客观唯心哌一样,印度大乘佛教的本体观,也大分为主观唯心派与客观唯民派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的主客观对立,贯穿于大乘佛教史前、中、后三个时期,渗透在大乘佛教各类经典和宗派中,使大乘佛教的义理显得极为矛盾复杂,只有理清它们在本体论上的归属有不同本体论的各自内涵,才可以读懂佛教经典并清理佛教的思想史。本文正是个人读佛经的一点醒悟,将它写出来发表,也是为了给初读佛典者提供了一个指路标号。全文中选几部重要经典来纺织主客观唯心主义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相状,只是一种举例性的钩勒,意在简明易晓而已。  相似文献   

14.
敦煌版画的背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出土的佛教版画表现了佛教信仰的一种新方式,它与敦煌石窟艺术一脉相承,是敦煌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科学技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印刷科技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用"寺庙"来泛指佛教寺院,罕对"寺""庙"二者进行辨异。笔者此文重在考察寺、庙的本义和历史变迁,并指出"寺""庙"的结合是外来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见证,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事物的展现,其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传播。中国朝鲜族"僧舞"便是佛教文化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朝鲜族"僧舞"是从朝鲜半岛传入,而朝鲜半岛的"僧舞"便是佛教文化的产物。因舞蹈与佛教文化的理念、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密不可分,文章通过阐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理念区别进而阐述"僧舞"是吸收了大乘佛教里飞升极乐世界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僧舞"的艺术生机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所产生的民族性特性。  相似文献   

17.
涅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修行的最高目的.大乘佛教兴起后,涅的含义较之原始部派佛教有了重要转变.<维摩诘经>是重要的初期大乘佛典之一,该经的涅观念初步体现了大乘佛教发展初期涅观的基本内涵.考察该经"世出世间不二"涅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将有助于从理论和历史背景的层面更好地理解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18.
由甘肃省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主持,杨富学、李吉和辑校的《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一书作为“甘肃少数民族古籍丛书”已于1999年11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整理、校录了蕴涵在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中的相当丰富的吐蕃史料。本辑选录了佛教典籍12件以及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年)之释门杂文63件。前者包括著名《大乘二十二问》、《大乘经纂要义》等吐蕃佛教史要籍和藏族高僧法成之佛学名著《大乘四法经论及广释开决记》、《大乘稻芋经随听手镜记》等,以及最新发现的《法成经论目录》,这…  相似文献   

19.
大美敦煌     
敦煌,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方。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我国汉、唐两代的经济繁荣;这里也是佛教东传的门户,是我国古代河西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这里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名胜古迹和令人神往的历史传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去掀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20.
佛教核心内容之一是对"空"与"有"的辩证认识。有为法中讲的"空",其实是一种"有"。小乘佛教解"空",破除一切色等五蕴的"我"法,奔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达到究竟涅槃。大乘佛教解"空",除破除"我"法之外,把一切法完全破除,"人"、"法"二空俱破。大乘佛教认识的世界万物,与"空"不一不异。小乘佛教因"空"而"离",得自我解脱之道;大乘佛教因"空"而"中道"修行,圆满"不住"而善巧方便,自度度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