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晓晖 《编辑之友》2015,(10):99-103
20世纪汉语文学典籍英译的发展日益成熟,海外出版出现了5个鲜明的发展阶段:1910-1919年酝酿期、1920-1929年小高潮期、1930-1959年平稳发展期、1960-1979年高潮期和1980-1999年回归平稳发展期,且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演变特征.进入21世纪,海外英语世界的文学典籍翻译出版状况虽至今未现高潮或迭嬗,但前景可观.研究20世纪以来的汉语文学典籍海外英译出版动态,对于了解汉语文学典籍的翻译走向,掌握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具体状况以及找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可行性战略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大洋洲文学的汉译和出版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与大洋洲各国的外交状况、中国的发展主题的不同,每个时期大洋洲文学译介和出版的内容、题材、体裁都有所不同;同时,大洋洲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形势也影响了其文学的汉译进程和程度.  相似文献   

3.
邬静洁 《中国出版》2014,(19):70-70
20世纪前半叶,是近代启蒙思想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半个百年,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中国文坛涌现出众多思潮、流派、社团、作品,国内外也出版了多种有关20世纪文学史和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专著,却唯独没有一部大型的文学编年体著作。由卓如、鲁湘元主编,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编年》)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大型文学编年体著作的空白。《编年》采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平实的叙事之中,用客观、公正、准确的史料回顾了20世纪前50年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完全用史料说话的文学历史专著,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杨文忠 《传媒》2016,(8):50-51
在中国文学期刊的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可以称为“黄金时期”,几乎每个省都出版了自己的文学刊物,并逐渐形成了阵容颇为强大的文学大军,吸引众多读者,《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行量都曾超过百万.获得如此佳绩,媒体的作用绝不可忽视.彼时,传播方式以纸媒为主,这就使知识分子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同时也使文学期刊成为文学、文化、思想的导引者,甚至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是一种“期刊化”的文学.  相似文献   

5.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6.
印度与中国同为古代文明古国,地域毗邻,在各自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方面谱写了动人心魄、历史悠久的关系史.我国对印度文学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三个高峰:开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之先河的“五四”时期;文化回暖的20世纪50至70年代;思想多元的20世纪80至90年代.印度文学翻译高潮与我国的现实语境和思想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我国在接受外来文学方面的现实需求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最开始是一个文化转折时期,从一个电讯时代转到信息时代,是一个文化大规模改变的时代。文化显然是要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容许西方中心论独霸天下。我们解决文学、哲学、历史问题都应有大家的声音,有多元文化的声音。解决一个文学问题,也应该看一看中国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过去的中国人怎么看,现在的中国人怎么看。我们有了这样一套书,就有了一个基础,他们在解决所有有关世界文化的问题的时候,要参阅一下中国人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所以,这套书非常及时。   同时, 21世纪一个最大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唐加勒克·卓勒德是中国及世界哈萨克族文学史上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哈萨克族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巨匠。他在短短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语言精美的大量文学诗歌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化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9.
文字走向民众,文学大众化,文化民主化,作为现代以来的新传统,在中国已坚持百年,至今仍是值得坚持的大方向。说来容易做时难,对滚滚红尘和历史浪潮中的文人而言,这实在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历史的因袭甚重,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和士人保守的势力太过强大了。也正因此,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奋力搏击和锐进张扬,中国文学在五四以后都常有反复,如同中年人的失意、颓唐和保守。  相似文献   

10.
从1985年黄子平、陈平 原、钱理群联名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学术界便开始了对原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进行新探索的时期。尽管目前仍在使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称谓,但采用"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编写出版的教材和专著已经不少。据秦弓先生的统计,关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1.
当文学被无数次宣布死亡之后,再讨论文学经典的终结,似乎就不再危言耸听.事实的确如此,在通俗文化成为当下主要的文化表达方式,所有的人都被其围困和渗透的时候,这一文化形式似乎也就成了提供意义与快乐的惟一源泉或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从90年代开始,包括文学在内的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日益淡化,相互兼容或相互妥协的趋势形成了无言的默契或契约,从相互敌对、戒备到相互模仿和借鉴已人所共知.  相似文献   

12.
当文学被无数次宣布死亡之后,再讨论文学经典的终结,似乎就不再危言耸听。事实的确如此,在通俗文化成为当下主要的文化表达方式,所有的人都被其围困和渗透的时候,这一文化形式似乎也就成了提供意义与快乐的惟一源泉或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从90年代开始,包括文学在内的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日益淡化,相互兼容或相互妥协的趋势形成了无言的默契或契约,从相互敌对、戒备到相互模仿和借鉴已人所共知。特别是一些高雅文化的创作者, 也因各种能够理解的因素投身参与通俗文化的生产,他们的双重身份以极端和典型的方式证实了两种文化兼容和妥协的存在。文化精英决绝的面孔正为谦和所替代;而一些通俗文化的生产者,在民间聚敛了文化资本之后,也转向了文化精英身份的塑造。身份的转换和不确定性, 是这个时代文化/文学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但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文学的本质是否具有“现代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与文学的交响──《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文化透视》读后严梅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的发展受文化环境和文化价值的制约;文学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并始终以这一部分的联系谋求与历史精神相通。逄增玉教授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文化透视》,以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19-20世纪初匈牙利汉学家如乔玛、斯坦因等对中国西藏、敦煌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中国学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鲁迅、周作人等对匈牙利语言、文化、文学、族源等问题十分关注,他们之所以将眼光投向匈牙利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匈牙利汉学家的探险与考古发现成为中国近现代学术确立的推动力之一,也为汉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敦煌学与藏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拉美文学对我国文学艺术有着深远影响,先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大起大落后,80年代初又以《百年孤独》为标志,再次掀起拉美文学翻译出版及传播热潮.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及文化地位变迁,拉美文学逐渐淡出中国文坛.随着深受拉美文学及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一代作家获得中国文坛话语权,特别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拉美文学重回中国读者视线.  相似文献   

17.
姜华 《中国图书评论》2011,(11):120-122
中国文学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古已有之。但若论交互影响之大、之深,恐怕非20世纪莫属。因此,陈思和教授特意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理论建构,在这一理论构想中,他特别强调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地位上的对等性,而摒弃了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文学思潮影响下发展的“世界/中国”的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很少有不知道《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作品的,这些名著的印量都高达数百万册。在新中国文学和出版60年发展的长廊中,红色经典小说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象征和民族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重视学术史研究[1],作为学术史研究内容之一,中国德语学科史的研究逐步引起我国德语学人重视。笔者所言之"中国德语学科"指中国学术界以德语语言、德语文学、中国与德语国家在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交流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11,(28):20
文学大师重放异彩 文学世家引人关注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9月20日,"明末清初河朔文化宝典出版新闻发布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文会堂隆重举行。会议由国家图书馆、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中国史学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联合举办。河朔文化是河朔诗派留给后人珍贵的文化财富。他们因活动于冀、鲁、豫、晋交界地带被称为"河朔诗派"。他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