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96-199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第十一篇中指出李贺作诗好用"啼泣字",开启了今天对于李贺诗歌研究的一扇门。在多部文学史中,都有李贺好用"老"、"瘦"、"病"等字的叙述。从李贺诗中的"客"字发端,将"客"字放在全诗语境并联系其他诗篇来发掘李贺诗更深的内涵,并进而探讨对于当时诗歌语言的丰富、在诗歌技巧与艺术上的创新,从作诗的"法"与诗成之后的解读出发,以追求能在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研究"长吉体"的新的面。  相似文献   

2.
谁都认识老字,最普通的解释是年纪不小的意思。但是,它的引申义有旧、熟、好等意思,不容忽视。如老朋友、老相识、老同事等,就不一定指年纪大了。老在汉语里用途极广,很多常用词语大家没去  相似文献   

3.
外国朋友来我国观光旅游时,常会为我们的明山丽水所深深陶醉,陶醉之余,还会为汉语的美妙神奇而赞叹不已。确实,我们的汉语特生动,特有趣,常使外国朋友感到惊讶。比如汉语中的“老”,一般是指年龄“大”的,与“年轻”相对,如老人、老大爷、老奶奶,可有时不仅不是指年龄“大”的,反而偏偏是指年龄最“小”的,如最小的姨妈可称为“老姨”,“老姨”等,指老生女(子)也。最小的舅舅可称为“老舅”,最小的那个孩子,则常被家人称为“老疙瘩”。“老疙瘩”还兼有坚实长寿之意。而“老虎”“老鼠”等词中的“老”则既非“年龄大的”也非“年龄小的”,…  相似文献   

4.
“老”字在课文中常用作词语的前缀,如老王、老虎;此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还有好多种不同的含义。 (1) 表示年岁大。如:组长陈秉正是位七十六岁的老人。(《手》) (2) 表示老年人。如: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 (3) 表陈旧的意思。如:粗糙的石头房子一座连着一座,老得生了绿苔。(《大理石街》) (4) 表经常的意思。如:他老是委屈地说:“妈妈,爸爸怎么不给我任务呢?”(《小交通员》) (5) 表长久的意思。如: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趵  相似文献   

5.
1.老了是成功还是失败?值得欣慰还是值得懊恼?当然是前者。老人无疑都曾拥有过青年时代,但年轻人是否都能平安活到老年,却还未见分晓并且有待努力。老人已经跨过了人生的许多险阻,登上了“银色年龄”的峰巅,这至少是一种欣慰。要感谢自己的身体,它承载我们度过了几十年风雨人生。  相似文献   

6.
韩愈与李贺是唐代韩孟诗派的杰出代表,都喜欢以些幽冷的意象彰显"险怪"的诗歌特点,"石"意象便是一例。但是,韩愈笔下的"石"意象更多的是奇与怪,折射的是抒情主体的孤独与压抑,故其诗奇崛险怪却并不艳丽;李贺则在奇中注入幻,比韩诗多了一层飘渺和梦幻,多了奇崛幽峭与秾丽凄清。  相似文献   

7.
李贺死逾千载,时代幽远而信史不具,其诗亦以幽诡难解而出名。千载以来,人得“鬼才”之名,诗亦以“鲸呿鳌掷,牛鬼蛇神”目之而不得探具全貌。清人姚文燮更以唐史比附,认为“贺诗为唐《春秋》可也”,实在是失之于偏颇。这固然包括后人主观臆断的成份,但贺诗本身的语义不明也是一个客观因素。本文就李贺诗中的“秦王”来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李贺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其诗多秾丽瑰奇的风格和阴郁惨淡的诗境。后人更是将他看作“鬼才”。其实,李贺诗歌在总体内容上有贯穿一致的生命意识,也可看出他对现实生活的热忱。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迟暮的惋惜及对死亡的通脱。这些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又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9.
一个孔子的第76代孙在商海沉浮多年也未能成功。后来,他发现我国古代女子穿的绣花鞋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审美价值.蕴涵着商机,于是开始生产绣花鞋。在给产品命名的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老祖先孔子.便为自己生产的绣花鞋注册了“孔老三”牌商标。产品经过网上传播.逐渐打开了销路——许多人冲着孔子后人这块招牌来买鞋。但这件事在孔氏家族内部引起了争议。族人们认为把“孔老三”作为商标是对祖先的不敬,因为孔子排行老二,“孔老三”岂不是与孔子成了同辈?最后这位孔氏后代煞费苦心。巧妙地将“老”宇改为“小”宇.既消除了家族内部的争议。又使“孔小三”牌绣花鞋走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0.
《原本老乞大》一书成书于元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反映了元代北方方言口语的实际情况,是当时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在《原本老乞大》中"了"字的出现频率十分高,主要分为句中的"了"字和句尾的"了"字两种情况。书中"了"字的用法十分丰富,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现代汉语中"了"字的用法在书中已经基本具备,只是在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李贺一生只活了二十七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七年中,李贺也很少品尝到同龄人所常有的无忧无虑的生命快乐。相反,“年命之短”、“人生有尽”的死亡焦虑却常常困扰着他,使他终生不得安宁。本文通过他的诗歌作品对其死亡焦虑产生的因素及外在表现作一番探讨。一、死亡焦虑的产生因素焦虑是人们心理上对危险状况有所预料的一种反应。它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李贺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主要由他身体和个性两方面的因素所造成。从史书的记载及李贺诗歌的自我描述中可以知道,李贺自小就体弱多病,气血两亏。他是在母亲的悉心照…  相似文献   

12.
"老"字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颇高,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演变,经扩展引申,其义项就更多了。本文从"老"字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以及语法特征入手,对"老"字的意思进行深入全面地探讨,目的在于汉维对比翻译时,必须要求使用者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际场合、交际对象等)能够使用得切境、得体、有效。要在理解了"老"字的真正含义后,才能在维吾尔语中找到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和掌握,因为文化会对词语、习语的含义造成一定的影响。汉语的“老”字与其相对应的英语单词“Old”表面词义一样,但在用法和含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论李贺诗     
李贺是一位杰出的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或抒发个人怀抱,或关心国家政治,或怀古咏史,或赠别酬答,而那些感流年,叹人生的作品,则以诡异凄艳的特色在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的唐代诗坛独辟蹊径,更为唐诗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15.
论李贺诗     
李贺是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或抒发个人怀抱,或关心国家政治,或怀古咏史,或赠别酬答,而那些感流年,叹人生的作品,则以诡异凄艳的特色在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的唐代诗坛独辟蹊径,更为唐诗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16.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文化习惯,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引起一定的误会,不过只要熟悉对方的风俗习惯,做到入乡随俗,一切就OK啦!When my family moved to America from a small village in Guangdong, China, we brought not only our luggage, but also our village rules, customs and culture. One of the rules is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always respect(尊敬)elders. Unluckily, this rule led to my very first embarrass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7.
“基本字带字”是小学识字教学中,教给识字方法,培养独立识字能力的基本方法之一。汉字是表意文字,形音脱节,不同于拼音文字。字数多,字形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对于分化抑制能力尚处于低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论辨认汉字的形状、度量和空间配置,都有一定困难,要记住、写出也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8.
人对从说:你们还没去做连体分离手术吗?夫对天说: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冤对兔说:我总算找到了一个窝。下对卞说:出头的椽子先烂。1对7说:站直了,别见人就点头哈腰!郁对有说: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几对风说:谁那么缺德,在你身上打叉?口对回说:你什么时候怀孕的,肚子里多一口?真对慎说:哥们,你的心怎么跑到外面来了?凡对几说:胸无点墨!者对都说:别以为长了只耳朵就什么都会了!云对去说:叫你别强出头,现在回不来了吧!太对犬说:低调一点做当家夫人,张扬一点成异类畜生。日对旧说:丢了拐杖,我比你帅多了!煎对剪说:火海刀山一样都不好受啊!“字”说…  相似文献   

19.
"和",是一种圆融和谐的审美形态,是李贺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在李贺诗歌中主要表现为语言形式之"和"、心灵世界之"和"、融入自然之"和"、对立统一之"和"四个方面。说明李贺诗歌在奇诡峭拔、冷艳幽微之外还具有多样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清人吴齐贤《论杜》曰: 或一字屡用,随处不同,读之各见其妙。……有用一字者,乾坤一草亭,乾坤一腐儒,天地一沙鸥,于乾坤天地之内下此一字,写其孤也,写其微茫也。……①杜甫诗中这种喜欢用“一”的“屡用字”习惯,是一个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语言现象。“一”字产生已久,表示数目之始,是其基本意义,远在甲骨文中就这样用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词义不断发展变化,“一”字生发出许多意义和用法,既能表示实词的具体概念,又能起虚词的联系作用,还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到杜诗中,其用法就更加丰富多采。笔者调查了杜甫的一千四百五十三首诗,②用“一”字的有三百九十八首,占百分之三十弱,计四百六十一次。杜诗,作为我国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千百年来对它的研究,蔚为大观。但是,对于杜诗中词语的研究还很不够。就这些“一”字说,各家注本、选本几乎无一顾及。而了解这些“一”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