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词"之"有多种用法,在常见句型"A之谓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文章以为,当A为指示代词"此"时,"之"为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无义结构助词;当A为非指示代词时,"之"为指代前文A内容,并起复指强调作用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2.
3.
上古汉语被动句极少见,被动句式仅现一二,但意念型的被动句已出现,在经典语录体《论语》著作中有较集中体现。论文具体诠释《论语》中每例“可谓”“可”和“可以”具有表被动的语义功能,并且从深层次上分析说明“可”表被动的原因所在,是由“可”语义决定,并受上古汉语特定语法发展阶段以及语录体语用功能影响。从历时角度分析“可”“可以”的语义演变过程,列举的英文词汇仅以说明“可”表“被动”的语义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是常见的双宾语结构类型之一。该结构用做谓语时,常用于双项NP句,结构中的“之”具有回指、强调和使句子简化凝练的语用价值。文献中“谓·之·名”结构的出现早于“谓·之·为(曰)名”结构,因而它不可能是“谓·之·为(曰)名”的省略变式,所以也不是兼语结构。  相似文献   

5.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助词之,不但可用于定中之间,也可以用于主谓之间以及主语与介宾之间,其基本功用是充当定语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考察“谓.之.名”结构的句法功能及其所出现句子的语义结构,有助于对古汉语中这类句子的深入认识;通过相关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得知“谓.之.名”结构并不是兼语结构“谓.之.为(曰).名”的省变。  相似文献   

7.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8.
杨惠栋 《文教资料》2009,(20):31-32
<左传>中表"告诉"这一含义的词有三个:"告"、"谓"、"语",本文对<左传>中含"告"、"谓"、"语"的句子进行详细分析,在总结出各自所有义项的同时,辨析三者在表"告诉"这一义项时用法的不同,即"谓"不能接双宾语结构,如果动词后面紧跟告诉的具体内容时,"告"和"语"又有差别,"告"后面只能接内容概要,而"语"要通过介词"以"引出内容概要.  相似文献   

9.
"巫"是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先秦时期就有大量相关文献的记载。本文试图从文字学角度探讨"巫"为何,并以先秦文献资料为背景对"巫"之起源与职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动词是实词中的大类,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动词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左传》是具有代表性的上古汉语传世文献,是研究该时期语言现象的一部重要的典籍,将《左传》动词“谓”按照语义的特点,分为五类,试通过配价语法理论,从配价方式、配价数目等方面,分析语义对于该动词的支配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孟子》中“之”字的使用情况从语法功能、语用功能两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孟子》中的“之”字几乎包含了它的语法语用特点,即大部分充当宾语,少数充当定语,语用功能主要是标记和回指。  相似文献   

12.
学者大都将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等出土文献中"是〓"释为"是是",也有学者将"是〓"释为"是謂"。"是〓"释为"是谓",其理据缺乏相应资料做观点支撑,不符合重文号的使用条件,且违背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出土文献中"是〓"应释为"是是"。  相似文献   

13.
"立刻"和"马上"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组时间副词,二者在时间意义的表达上有相当多的共性,但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等方面仍存在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4.
张玉春 《家教指南》2001,(2):113-117
现存唐写本《史记》,以原敦煌莫高窟所藏三卷残本为最早,它反映了《史记》在唐代的写本状况。以此三卷残本为依据,可以订正宋代以后刻本的讹误,并对探究《史记》原貌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与希罗多德两人均出身官宦,都曾出游寻访,中途皆遭受过挫折,在人生后期完成史学大作;《史记》和《历史》建立在前人的劳动成果上,产生于社会空前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史学开始于史官,依附于政治和政权,西方史学自发产生于民间,它依靠史学家本人的奋斗和积累;二人著史书的目的都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两书均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能够通过史书反映作者的思想和看法,不仅反映了自己本国的历史,亦反映了当时那个“世界”的历史;两书取材丰富,在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史记》为纪传体通史,《历史》似纪事本末体;两书记载时限相差甚远;两书记载历史的方式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史记》以史料的详实为后人所赞誉,然而以个人的力量对两千多年的历史事实作全面的彻底的校勘考证,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史记》中有许多讹误记载,本文仅从纪年和史料两个方面对《史记》中秦史的记载作了些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求说明当时的真实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动+之+名”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结构。文章以《史记》中出现的“夺+之+名”和“为+之+名”结构为例,以充分的理由证明前人研究中通过变换分析和古人的注释来证明“之”=“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从而证明整个结构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君子偕老》、《鹑之奔奔》两篇,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斥责卫宣姜与庶子公子顽“乱伦”、“淫乱”。对两周的婚姻俗制的考察,可证明“乱伦”、“淫乱”之说并不成立;着眼于诗歌本身的事义分析才能尽可能地回归本义。  相似文献   

19.
程颐的人性学说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性与理的关系、心性情、已发未发等等,其中,“性”与“才”的关系问题是其人性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之前的研究认为在程颐的人性学说中,“生之谓性”就是“才”,而断定其人性论是性二元论。其实在程颐的人性理论中,“生之谓性”只不过是“性”的一个侧面,其与“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程颐的哲学只能称为是性一元论或性气二元论。  相似文献   

20.
《史记》歌谣谚在艺术和思想上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们为作品设置悲境,塑造人物形象,为作品语言增色;发挥美刺功能及展示汉代社会风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