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涛  李静  张国凤 《教书育人》2023,(3):103-106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要从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思政融入点建设、教学方法实施、学生成绩评价与反馈机制等五大环节,构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课程思政改革有效落实于育人课堂之中。  相似文献   

2.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中往往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通过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合理选择思政案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案例教学模式、完善案例教学考核方式等措施推进案例教学优化进程,加强案例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深入融合,提升案例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加大案例教学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和团队建设、构建宏观经济学思政案例库等方式保障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将习近平经济思想及其治国理政发展理念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找到"契合点",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问题。以兰州城市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不仅要将基本理论讲透彻,更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必须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相关理论贯穿教学过程,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的中国元素,加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提升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宏观经济学是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对此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此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掌握的难度较大。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实践证明,“支点法”教学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要旨。  相似文献   

6.
高级宏观经济学B是针对经济学院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探索与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既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经济现象,又有助于该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中级宏观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将其定位为培养研究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性课程以及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并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引入国内外案例、适当应用数学分析工具和经济学方法论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误解就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外宣翻译人才。结合英语专业课程特色,探索如何建设“中国文化外宣”课程思政“课程链”。以“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思政主题为线,联通相关课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项目形成课程思政教育产出,从而培养熟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外宣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9.
基于“双碳”目标,以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为基本原则,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挖掘“双碳”目标与宏观经济学传统理论的契合点,探析了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并结合我国的“双碳”理念,诠释了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摆脱困境的政策选择。在讲授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绿色低碳理念,引导绿色消费、践行节俭,引导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绿色低碳经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文章首先说明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特点,然后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最后论述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意、形、神"三步走"教学法就是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语意模型、几何图形和数学模型(即"神")三位一体,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者的宏观经济学分析能力。文章系统阐明了宏观经济学"三步走"教学法的具体内涵、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法提高了学习者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丰富的道德资源和理论资源,内涵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具有一致性。教师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国家政治认同感,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一体两翼三路径五方法”模式是指在一条教学主线下,分别以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为两翼,通过课前引导、课中浸润、课后言传身教的三个路径,以“析理论、讲现实、引调研、辩中学、解目标”五大教学方法,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同向同行。其中专业翼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建设主线,思政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围绕其中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等六大内容来提炼课程思政精髓。本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是加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策略,最后论述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上海健康医学院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开展“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经验。组建团队,提升物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修订大纲,确立“价值准则、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内涵修养”的“大学物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集思广益,挖掘物理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刚体角动量守恒定律》及《理想流体稳定流动的连续性方程》这三个章节教学内容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在物理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6.
常瑶 《成才之路》2021,(15):10-11
“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文章分析“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探讨“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工程质量控制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各类型高校产生广泛影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融合难问题成为改革痛点,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开展。基于课程场视角的研究发现,课程思政实践处于心理场和环境场两大场域之中,其动力是多元的。破解“课程”“思政”融合难,应从促进环境场和心理场的和谐互动着手,其有效途径就是以课程思政促进专业与课程规划,引导师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相吻合;遵循教研评价规律,创新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以课程思政反哺教师教学,推动教师形成专业自觉;深化对课程思政本质的认识,引领师生实现价值寻根与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18.
徐淑明 《教师》2023,(9):126-128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当前,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逐步推进,如何在中职理工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更具成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相关中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基于此,文章作者以中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为载体,探索了中职“建筑材料”课程思政的实践现状,并提出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魏影 《黑龙江教育》2023,(12):45-47
“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要达成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和课程考核方式3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改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独立学院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继而讨论了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