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盛京时报》文艺副刊“神皋杂俎”的语言既有白话又兼用文言;文体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多彩,既有描写社会生活、军阀混战的现实主义作品,又有志怪、志异的通俗小说。从“神皋杂俎”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的办刊理念可以看出其并不是一味逐新,也未果断弃旧。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剧,“神皋杂俎”各栏目的女性题材、女性形象也在发生嬗变,彰显了东北社会对待女性解放、女权等新思潮的传播和存疑。“谈业”“谐文”等专栏一直坚持文言创作,以一栏目之微薄之力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体现了对民族话语的坚守与建构。“神皋杂俎”的报载文学在日本报人殖民“共荣”的主办方针下,通过自己的特色专栏坚守民族独立的语言与文化,在关乎新旧的讨论中推进东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呈现了东北现代社会面对日本早期殖民语境下的挣扎与坚守。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为之激愤,《益世报》作为当时主要的新闻舆论媒体,在舆论导向上起了很大作用。它系统揭露日本的侵略本质和野心,号召国人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益世报》也乘势发展壮大,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报纸。文章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益世报》的对日言论和报道,从中可以看出《益世报》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军婚的保护既有法律条例的硬性规制,又有各级政府的行政支持和舆论引导。从最初宣传“婚姻自由”到保护军婚条例颁布,再到进一步限制抗属离婚,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妇女和军人在离婚问题上的微妙对抗与妥协。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群众的参与,优抗政策的完善、代耕代收活动的开展,深入基层的妇救会、广泛活跃的慰问团,均折射出政府、抗属和群众在保护军婚问题上的现实诉求与实践努力。每一期报纸杂志、每一支民歌小曲、每一场拥军演出,均再现了帮助军人建立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和调解家庭纠纷的群众热情,以及模范抗属安心守候及积极生产的革命情怀。在此过程中,妇女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家庭角色,走向社会,参加根据地建设,成为抗战救国的一支基本力量。对战时妇女形象的塑造与革命意识的培育使“婚姻自由”思想服从于抗战大义,成为“一切为了抗战”的时代注脚。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6,(9):99-104
由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民国时期直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天津《益世报》作为民国四大报刊之一,对此做了较为详实的调查与报道:直南地区的灾害主要包括水灾、旱灾、煌灾等,并呈现多灾并发且以水灾为主的特点。灾荒的发生致使农村经济破产,大量流民形成,从而引发社会动荡,为直南地区严重的匪患与会匪的猖獗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大后方,国民政府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号召和组织大后方群众开展了一系列体育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军民的体魄,坚定了大后方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是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在陪都举行了多次体育盛会,这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和中国体育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抗战爆发后,面临日军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军事封锁,严重依赖海口贸易的福建被迫转以省际贸易为主。为此,福建省政府积极改善交通条件以促进省际联运,并设立省际贸易统制机构,成立金融合作机制,采取优惠政策等,以促进与相邻的广东、江西、浙江等省的省际贸易,不仅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保证了本省物产的外销,使政府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坚持抗战,而且刺激了民众生产的积极性,调剂了省内的物资供应,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物价上涨,同时还促进了各省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随之西迁重庆。大量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来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他们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出版了大量研究性论著,涌现了一批如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学术研究领域骨干,推动了抗战大后方社会科学的近代化进程,使大后方的社会科学事业空前繁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建设是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推行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抗战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解放日报》所刊载的文化广告面向工农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表现出鲜明的群众性,成为推广大众文化的重要宣传途径。同时边区文化团体与《解放日报》文化广告相结合所呈现出的多种宣传方式,进一步推进了大众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
在详实考察西南联大教授薪俸与薪津,并对同时期最低生活费进行估算比较之基础上,得出战时联大教授的薪津已经无法维持一个标准家庭之最低生活水准的结论。造成大学教授生活贫困化之直接原因乃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这与战争导致的国内经济状况的急剧恶化密切相关;同时,国民政府执行高等教育扩张政策,未能审慎考量政府的财政能力,亦是战时陷所有师生于饥饿边缘之一大原因;通货膨胀的冲击引起国民收入分配的重新变动,以及战时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更使得大学教授所遭受之冲击远甚于其他行业阶层。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是秘密组织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段。在战争的影响下,秘密组织勃兴,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来影响秘密组织的发展,在这几种力量的推动下,秘密组织出现了急剧分化、组合。中共以争取抗战为宗旨,以团结为主、取缔为辅的方针对秘密组织进行改造。阎锡山则利用了帮会的形式,改造其内容,进而使其成为阎的私人武装。日军以“以华制华”为方针,对秘密组织进行利用。抗战时期山西秘密组织分化、组合正是当时中国秘密组织状况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副刊,作为一种不独立的文学大众传载方式,一方面受制于大众传媒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文化品格。随着报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受众的地位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报纸副刊也经历了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角色转换。文章选取了两大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副刊——《羊城晚报》副刊和《文汇报》副刊作为研究对象,简单梳理了近年来报纸副刊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解放区文艺政策的建构过程中,社论承担着引导和规范解放区文艺发展方向的独特功能。社论既是一种特殊的文艺政策,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方式。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分界线,解放区文艺政策建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主要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建构中心,后期则转换为以“工农兵方向”为建构路径,显示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解放区文艺发展的“大众化”追求。解放区文艺政策建构中的社论,其实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文艺实践活动中探寻文化领导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近代以来西安乳业兴起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乳业发展与城市近代化的关系.认为陇海铁路的通车及抗战引发的人口西迁,推动了抗战时期西安市乳业的兴起,虽然当时的乳牛饲养、乳制品生产等处于原始发展阶段,但乳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区民众的饮食习惯,促进着西安城市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著作之一,从诞生之日到今天,它始终保持着对学科的影响力。丰富的史料、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应用、对社会现实影响因素的密切关注是其影响力的主要基石。如果进入《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生成的20世纪40年代、产生巨大影响的50年代上半期、被重新认识的八九十年代,以彼时的学科状况为背景,就不难看出《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重史料、史观、历史场景的“史”之品格,以马克思主义阶级论为依据的“论”的观念与方式,以及对“论从史出”的坚持,是其学科史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对我们的文学思潮研究仍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副刊刊载文艺作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和发展现状,生产出海外读者所需要的中国文化知识和国家形象与民族认同的语言文化符号,进而通过传播展示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华侨华人的族群认同、归属感和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7.
刘淑玲 《红领巾》2004,(3):126-130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意义是其核心内容,他的创作、批评乃至一切文学活动都与此相关.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就是他通过编辑实践向“白相文人及海派习气“宣战,在政治和商业操纵之外为文学生产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热血青年学生不愿受日寇的奴役,纷纷逃亡到后方。有鉴于此,国民政府将他们分别集中在西安和武汉进行安置。随着战事扩大,为不使学生学业中断,教育部创办全公费制的国立中学,国立安徽第二中学即后来的国立九中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抗战时期该校为救济流亡后方的安徽沦陷区学生做出巨大贡献,也促进了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该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办学过程中亦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因而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9.
校报副刊是新闻性的副刊,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报》为例,作为高校权威传媒,必须围绕党的教育事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围绕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的实际,进行副刊策划,策划副刊,才能办好副刊,提高报纸质量,提升校报生命力,更好地实现校报信息传播、宣传教育、舆论监督、服务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政治运动对文艺思潮的产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支撑。《讲话》发表前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疏离现象。《讲话》剖析了民族危亡背景下文艺与革命应如何相处的问题。《讲话》发表后抗日根据地文艺的发展有了统一的遵循,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