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有志  宋阳 《教育评论》2023,(12):148-153
文章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的逻辑起点和建设目标出发,提出映射点挖掘的基本原则、渠道,并以《公共经济学》课程为例设计出映射点融入方式,全景刻画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最后以“课程思政效果达成+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设计考核方式,完成课程思政融入的闭环设计。  相似文献   

2.
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推进,是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现已被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各高校也竞相开展了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重要工作.以交通运输专业运输经济学课程为例,在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依据运输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特性,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找寻课程思政融入点,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建...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将传道授业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并对思政育人目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提升,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也是新工科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基于课程特色,就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设定、教学及考核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设定、教学方法确立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植物造景》课程定位,明确了《植物造景》课程思政思路,探索了《植物造景》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从发挥教师的主体影响和感染作用、通过课程内容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建设《植物造景》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通过实践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研究了《植物造景》课程的课程思政路径,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与生态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要求每门课都行动起来,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网络营销”课程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门在线开放课程,在向一流课程升级改造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会更好地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而如何达成这个目标,是需要探索的问题。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网络营销”一流课程的建设路径,让“网络营销”一流课程的教学切实助力学生培养,切实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6.
无人机指挥控制是面向无人机专业本科四年级开设的岗位任职课程.依据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无人机专业职业道德素养要求,研究确立了以"爱军精武"精神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目标及其具体内涵.课堂教学中,根据无人机指挥控制课程和学员特点,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全面有机融合,优化"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  相似文献   

7.
“劳动经济学”是专业核心课程,应积极进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应努力寻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和谐统一,使三者紧密融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系统过程中,应在全局视野中提升认识,把握育人高度,体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内在契合并寻求各方配合的动力支撑。可灵活运用案例讨论法、课堂辩论赛、情景剧微视频、第二课堂拓展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农林高校的重要使命,在推进新农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林高校公共基础课之一,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重要性强等特点,因此,开展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北京农学院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情况,研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将课程建设目标融入课程教学过程等情况。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和良好效果,也可以为农林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学遥感”课程的育人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相关。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能够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三观端正的专业人才。基于此,文章作者在分析“林业遥感”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林业遥感”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展开研究,以期培养爱农村、爱农业的林学人才,引导其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标志着课程思政进入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课程也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契机和挑战。本文以多元读写理论为指导,以商务英语语言融合知识(语言与知识融合)专业课程"经济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课为行动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实景实践、明确指导、批评框定和实践转化四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21,(1):124-128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是专业课程。《产业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阵地。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经管类专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文章阐述了"大思政"视域下,构建包括价值引领贯穿课程始终、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互补、知识传授与案例教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对接、过程评价与终极考核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新文科”对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课程思政”是其重要的目标和内容。当前我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存在诸多问题,如和专业结合不紧密,课程思政原则不清晰等。以新文科为背景,依据新《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高校课程思政纲要》,阐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及原则,重点从顶层设计,实现目标协同发展;挖掘素材,推动跨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细化过程,有效落实全程育人;创新评价,完成课程思政闭环等方面探讨其构建策略,有利于推动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3.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结合实际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和原则。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设计整体性、目标一致性、主体能动性、体系协同性、形式多样性、方式融合性、方法创新性和考评完善性等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高度契合性,应从树立课程思政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融入思政元素和促进载体融合方面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提出了高校文科创新发展的要求,对专业课课程思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普适性原则的问题日益明显。通过系统学习研究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以《国际经济学》课程为例,专业课课程思政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个人精神品格导向和专业与学科素养导向三个方面构建起普适性原则,并借助"课程+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系统确保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切实效果。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测量与地图学》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地理科学专业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课程。高校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充分发挥测量与地图学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助力高等院校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当下我国实现"立德树人"育才任务的重要举措,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思政育人战略主体。通过分析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车辆试验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入手,结合车辆工程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的现状和实际问题,提出"车辆试验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即明确课程特色与育人目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与价值塑造、教学方法改革等四方面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经济学基础》课程蕴含了诸多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意义重大。在教学实践中,选取了资源的稀缺性、税收与福利、计划与市场、通货膨胀等几个知识点,进行了有意识的挖掘和处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财务管理作为高职财经大类财务会计类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相关知识点与课程思政有着诸多融合点。通过《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20.
《保险销售实务》课程是保险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必须从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理念、改革思路、教学流程、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研讨,并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思政内涵,实现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