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忠敬  张静 《上海教育》2024,(14):40-47
<正>2017年,经合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全球启动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国际测评研究(Stud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SSES)。2019年,OECD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的首轮国际大规模正式测评,该项目着眼于促进青少年非认知领域的发展,旨在测评参与城市和国家10岁和15岁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提升这些能力。2021年,OECD向全球发布了首轮测评报告,中国也同步发布了苏州测评的报告,在国内引起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娟  黄忠敬 《上海教育》2024,(14):30-39
<正>近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布了全球第二轮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SSES)报告《社会与情感能力让生活更美好:OECD2023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结果》(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for better lives:Findings from the OECD 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2023)。本轮测评是在2019年首轮测评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在国际社会对非认知能力关注度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自OECD将全球胜任力纳入PISA测试以来,很多国家愈发重视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和教育,但全球胜任力框架及测评也引发了争议.在借鉴"最佳实践"或"先进经验"之前,有必要首先澄清这些争议和质疑.因此,在简要介绍OECD全球胜任力框架和测评提出的原因和内容之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分析其争议:"全球胜任力"本身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并带有鲜明的经济导向、精英主义和西方中心的属性.中国需谨慎对待OECD全球胜任力的直接引入,建构适应本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并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交与情感技能是应对21世纪挑战的重要技能,其作用日益显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社交与情感技能测评项目(SSES)”旨在反映学生社交与情感技能发展状况,改进有关培养方式和政策手段。文章梳理和探究了SSES项目背景、内容与实施,分析了其着眼于改进政策、与现有的OECD其他测评项目协同、尝试创新性的测评方法和测评管理体系规范、务实和高效等特征,以期从中获得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OECD于2018年发布《让青年人为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做好准备——全球素养框架》。西方一些研究困惑于其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的矛盾。一方面,全球素养框架倚重人力资本话语,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全球素养框架彰显多元文化主义话语,旨在以跨文化沟通促成更包容、更平和的世界。“话语接合”理论为阐释二者何以共存、以何互补的问题提供了分析框架。《框架报告》对全球素养的意义建构以“文化”为缝合点,其缝合逻辑是: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只要人们具有足够的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分歧和冲突就可化解,这个世界就是包容的、和平的、和谐的。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和殖民主义历史等经济与政治问题基本被淡化或被避开。根据齐泽克对“后政治”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批判,《框架报告》带有明显的“去历史性”与“去政治性”的特点,服务于既有的全球资本主义格局。揭示OECD全球素养框架的霸权逻辑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解读、整合OECD不同调研数据报告中有关教师幸福感的内涵、测评题目、测评框架和数据结果,可以看出,OECD教师幸福感的框架体系虽是以心理幸福感为基本哲学理论基础,以职业幸福感为核心维度进行建构的,但却过多地关注于教师的工具性.基于此,教师幸福感指标体系的建构应该更加关注教师作为"全人"的整体性幸福感,并采取全面的测评框架和多元化的测评方法来分析教师的压力,增强其整体幸福感,从而建构中国教师人文性、生命性的幸福生态教育体系,促进中国教师整体幸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2008年,OECD研发了一种测量教师的教与学状况和专业发展的项目——"教与学的国际调查",并于2008年开展了首次国际性针对教与学状况的调查;2013年,OECD开展了第二次针对教师教与学状况的跨国性调查。本文通过分析该项目的实施过程、测评指标和分析框架,透视其设计理念,希望形成一个以教师与学校、教师与课堂、教师与培训为经,以内容、行为和理念为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测量框架,希望能够促进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测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框架,为教师专业发展设定一个参照系数。  相似文献   

8.
心理测评思想和手段起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心理学者将其引入中国并开始应用于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随着我国学者对心理测评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测评的思想和手段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的问题逐步显现。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一方面探索适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测评手段,另一方面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测评思想和文化精髓,使其融入到现代的心理测评中去。为此,心理测评的中西方融合逐步受到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钢琴起源于西方国家,作为一种乐器在西方国家被广泛使用。在钢琴传入我国后,迅速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时候钢琴甚至成为高雅的象征。钢琴的传入实质上是代表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是一种音乐领域的跨文化传播。在我国钢琴教育中,传播模式以单向度跨文化传播为主,这让钢琴演奏的技术在我国被过度渲染,并造成对中国原本的民族民间音乐重视不足,文章将针对我国钢琴教育现状,对钢琴教育里的中西方文化进行探讨,以便在钢琴学习中更好地融入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黄忠敬 《上海教育》2023,(26):58-61
<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23年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报告《学校作为社会与情感学习的中心——学校和教师准备好了吗?》(Schools as hubs for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Are schools and teachers ready?),基于OECD开展的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大规模测评项目(the 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简称SSES) 2019年首轮测评的数据,通过对教师和校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全球学校对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需求,阐明了学校对于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本文以此报告为基础,重点分析中国的学校(苏州)与OECD国家的学校相比,在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上的现状、问题与举措,考察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国家在探索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上的实践经验,以期对我国未来学校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国际视野与参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视域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涉及2个重要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针对这两个重要概念元素,本文首次提出用"Y=Q×X±常数"数理公式来描述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及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函数关系模型,充实和完善本土化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遭遇挑战,需要国际中文教师具备全球素养。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素养框架,构建了四个维度七个能力素养的国际中文教师全球素养框架。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发现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整体水平不高、个体差异大、各能力素养发展不均衡,跨文化交际能力最佳但理解全球问题能力和国际问题意识最弱;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课程学习方式、境外实习实践、掌握的外语数量对全球素养有显著的影响。为培养具备中国特色、具备全球素养的国际中文教师,应从人格、认知和能力层面系统化培养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基于交叉融合理念设置模块化课程,拓展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国际视野并加强多元文化教学实践;增强第二外语教学,鼓励和支持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到境外实习。  相似文献   

13.
《上海教育》2014,(20):6-7
2013年7月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PISA2012财经素养测评国际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ISA中国上海项目研究中心同步发布了“PISA2012财经素养中国上海测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纷纷在教育目标和课程技能框架中明确能力培养的具体方面.基于OECD对其成员国所开展的调查,以OECD国际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36个国家或地区共66份政策文本的分析,本研究有三方面发现:一是横向看,政策文本更强调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任务能力、开放...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心理测评方面的著作和测评手段由我国的心理学学者引入并在一定领域内进行应用探索,取得了一些学术和应用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发现单纯地引入西方的测量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测评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的心理测评中去。基于对这两方面问题的认识,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的心理测评技术相结合的本土化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6.
赵佳宾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3):81-83,90
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心理测评方面的著作和测评手段由我国的心理学学者引入并在一定领域内进行应用探索,取得了一些学术和应用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发现单纯地引入西方的测量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测评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的心理测评中去。基于对这两方面问题的认识,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的心理测评技术相结合的本土化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深度应用为教育测评的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教育测评理论的内涵、分类和应用场景,发现测评目标从宏观能力向微观知识转变、测评场景从单次静态向持续动态转变、测评方法从传统概率统计向深度学习转变。智能时代的教育测评需要以传统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实现面向认知过程的时序动态建模分析。因此,本文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测评模型通用性理论框架,包括教育数据分析、教育测评建模、模型参数估计、测评模型评估和创新教学应用等核心步骤,并通过经典模型的对比剖析智能化教育测评模型的内部运转规律。未来智能化测评研究的开展需要探索知识建构、认知发展和综合能力的理论价值,构建基于多维知识空间的认知诊断模型和面向时序数据的认知过程跟踪模型,并从智能化数据采集、智能化建模分析、教师数据素养等方面保证智能化教育测评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研究》2017,(5):89-95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由OECD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PISA2018将首次进行全球素养的测评,这无疑将引起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的高度关注和探讨。本文对PISA2018全球素养测评的背景、概念框架、测评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同时进一步提出PISA全球素养测评对我国学生的全球素养培养和相关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OECD发起国际范围的课程内容图谱分析项目,形成了面向2030能力框架,旨在为各国和地区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提供参考。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义务教育15门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能力编码,将其中体现的能力要求与OECD 2030能力框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义务教育课程内容中所体现的能力要求包含了OECD 2030能力框架的27种能力,覆盖率为96%,但是不同学科包含的能力数量差异大,不同学习领域间的能力要求缺乏一致性,甚至同一学习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能力要求存在不一致和不连贯的问题。未来,需要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对新兴素养的关注;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世界课程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兴趣测评是对兴趣的测量和评价,学习兴趣测评和职业兴趣测评是其两大构成。兴趣测评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在测量技术不成熟时,以定性评价为主,侧重论述兴趣在教育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中的价值;受心理测量技术的影响,兴趣量表随之出现,并广泛应用于教育、培训、组织与人事管理等领域。职业兴趣测评是在继承、借鉴、融合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兴趣测评历史中占主体地位;学习兴趣测评的发展却经历了波折,尤其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到认知心理学革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习兴趣测评都被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大门之外,曾一度被动机、情感、态度等相关研究所取代,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又复苏。学习兴趣测评的发展水平不及职业兴趣测评,至今仍存在研究理论分散和研究结果孤立等问题。未来兴趣测评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测量技术、统计学、脑科学及交叉学科的技术突破而发展,并有可能在情绪评价框架下发展出整合较好的兴趣测评理论,推动兴趣研究到达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