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赫  黄振 《今传媒》2023,(4):19-21
本文以智能时代为背景,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人机之间产生的相应问题和解决对策。文章简要阐述了智能时代的定义,重点讨论智能时代下赛博人的伦理思考与人机传播关系,认为在后人类主义视角下,人机合一并非一片光明,人机冲突等现象屡见不鲜,提出在智能时代下,赛博人与机器应当相互协作,发挥各自所长,以人机协同、人机合一的方式共同促进人与机器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交流的对象,人工智能与我们联系越来越紧密,正不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技术发生革新,意味着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生产力必然也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智能化时代,新技术、新生产力的进展,使得人机关系呈现出人机耦合、人机互补、人机交互新面貌。算法伦理、隐私侵犯、记忆外包和媒介依赖等是人机关系变化过程中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人机关系到底如何发展,怎么样发展还需不断去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工具与使用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技术与人类不仅在物理功能上相互强化,还在认知层面互相提供辅助,感官体验上互相拓展,形成机器日益类人化、人类活动日趋机器化的双向趋势。人工智能和人类通过技术与数据相互观察,借助智能设备和传感器构建起一个隐形的相互监控网络,并基于海量数据分析建立起预测性监控机制。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智能工具的角色从服务者向竞争者、从协作者向决策者转变,而人类则从使用者转变为合作者,其职业角色也由传统型向智能导向型转变。这种人机关系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特征日益凸显。为应对这一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建议加强人工智能的伦理监管,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相平衡;改革教育体系,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未来人才;同时加大对人工智能研究的投入,深化人机协作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被无处不在的媒介技术所包围.处于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有必要从身体出发,重新思考智能时代的新型人机关系问题.本文探究了人机关系问题的思想溯源,并对人机关系问题研究现状与不足进行了梳理,以揭示人机关系问题研究的总体进路与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存、交往的条件,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境况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与未知性,当下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催生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新型亲密关系发展的可能,研究人机关系正当其时.在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中,人类与机器产生亲密的联结,与机器进行情感交流,对机器产生依赖,将机器人视为"家人""朋友"等人...  相似文献   

6.
杨东伟 《青年记者》2023,(24):49-51
如今,聊天机器人在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虽然机器人不具有自我意识,但其在人机关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颠覆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传播观念。人类需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机器人在交流中的主体地位。人机共生和同构为我们理解人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不一定是完全对立的权力争夺,还可能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当前计算机在图书馆应用的实际情况,将“异化”概念引入图书情报现代技术中。就现代技术应用对工作人员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危害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用人机工程学对“自动化会减轻工作量和减少人工作人员”这二种现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应用人机工程学以解决“异化”所带来的问题,以进一步改善人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智媒是包含技术、知识、原理、工具、产品、应用、网络等在内的综合性系统,它指向一种中介人工智能建构的新型媒介生态,以及由此为基础缔结的社会性生产关系.因而,从理论上来说,智媒至少包含物理、技术、产品、关系、意识形态等五重架构.鉴于它对人、技术、环境关系和连结方式的更改,我们有必要警惕其带来的新异化风险.  相似文献   

9.
10.
李炜 《新闻世界》2013,(2):67-68
本文从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著名论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出发,剖析了互联网对于社会个体及社会个体间关系的改变,指出互联网延伸的是一个日渐完整的社会个体,并为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开拓了新的关系空间。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随着ChatGPT的普适性渗透,人与智能机器(技术)的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以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为叙述焦点,探讨人机关系的变革逻辑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方法】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现象诠释等方法,深度解析ChatGPT的主要特征及其触发的变革逻辑问题。【结果】作为人工智能的“类人化”升级版,ChatGPT引发了人机关系变革,主要经由协作逻辑、互动逻辑、会话逻辑、融合逻辑的嬗变过程进行体现,其中,协作逻辑经历了从“智能辅助”到“全能代理”的变化、互动逻辑从“单项控制”走向“平等对话”、会话逻辑从“机器语言”转向“情感话语”、共生逻辑从“人机融合”迈向“互为延伸”。【结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渗透下,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已超越了单纯的“使用关系”框架,而是在高度嵌入与深度黏合中被重构,以此形塑出人类的媒介化交往想象。  相似文献   

13.
刘涛 《新闻界》2020,(6):28-38
新冠肺炎疫情所涉及或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命题,已经逐渐溢出了现代性诠释框架,也超越了传统的制度主义理论范畴,这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和理解后新冠疫情时代的新风险社会。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打破了风险文化赖以存在的场域逻辑,也改写了风险流动和转移的阶级逻辑,整个社会处于永不停息的解域化与再域化的生成之流中。由于风险文化及其话语呈现出从生产逻辑到块茎逻辑的重要转向,我们有理由呼唤后新冠疫情时代风险文化批评的生成范式。当阶级逻辑逐渐下沉消散或衰落,风险共同体成为一个有力的概念形式,构成了我们关于后新冠疫情时代及其交往体系的想象方式。  相似文献   

14.
吴果中  余宏 《青年记者》2021,(13):80-83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人机融合、人机共生的后人类时代.对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后人类时代变革了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主宰式教育模型,转向了人机共生的新范式:教育主体的赛博格化;人文学科转向后人文学科;大学教育的去中心化.因此,后人类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要实现内涵和理念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算法作为连接技术与社会的物质性中介,重构了人、机器和环境三者的关系:由物理关系转变为万物互联的数字关系。在算法重构的数字关系中交织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资本利益,这导致了人与技术、平台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引发了个体、技术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算法伦理风险,即有的将正确的价值理念嵌入算法、要求全方位的算法信息公开等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还不足以应对实践过程中的算法伦理风险。算法伦理的建构还要以公正的眼光看待算法,努力摆脱用户对算法伦理的“无意识”状态,将选择权归还给个人,并与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相协同。  相似文献   

16.
欧林宁 《视听》2023,(4):13-17
《银翼杀手》独特的视听语言诠释了未来人类与机器之间关于“主体性”的挣扎与思考,以人类“他者化”倾向为基础,以机器“主体化”趋势为载体,透过拥有“记忆”的复制人与人类之间的互动,让观众感知到人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思考未来人机关系,通过后人类视域去理解未来“人类”的主体性缺失,将为我们重新思考未来人机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同时提示着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并以此探讨人与造物主、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话题。  相似文献   

17.
元宇宙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算法则是架构元宇宙最底层的技术逻辑。在元宇宙中,算法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人与算法技术的互动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往人在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中,总是会陷入一种“二元对立”的泥潭,而这种思考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人机关系。打破二元对立,反思工具性,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探究元宇宙中人与算法的主体类型、关系变化,有助于我们在元宇宙这样一个全新的维度中理解技术。同时,思考人机关系“和而不同”的未来走向,也是我们应对技术时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8.
智能革命浪潮下,智能媒体场域中的人机关系发生了由工具性寄生关系到竞争性共生关系的根本转变,人与智能机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人机关系新样态为新闻传媒业带来新的伦理挑战,新兴的技术逻辑冲击传统的新闻专业价值规范,数据霸权、算法独裁、虚实模糊等新问题逐渐凸显。要避免技术权力与技术逻辑对新闻从业者主体地位与专业价值的异化,实现人机和谐共生,可借鉴价值共创理论指引的主体间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思路,以人为中心规范技术应用边界,发挥新闻从业者主体作用,构建长效人机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何咸韬 《东南传播》2023,(8):113-115
数字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公共性的流失和群体结构的改变,他者、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基于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和哲学视角,试图探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对社会群体、个体自我造成的影响,围绕韩炳哲关于公共空间、他者否定性、功绩社会等数字社会现象的研究观察,分析群体结构改变与公众性的关系、否定性的消失与同质化的暴力的关系、功绩社会与自我异化的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总体而言,在集体功能弱化、自我意识强化、功绩主义压迫的新自由主义时代,个体受规训成为有待完善的功能主体而产生了自我异化,并对此浑然不觉。  相似文献   

20.
纵观目前国内电视综艺,喜剧类综艺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喜剧节目成为多个卫视的"台柱子",电视观众在整个2016年被喜剧类节目"狂轰滥炸".对喜剧快速的开发与无序的挖掘已导致喜剧出现"异化":创作主体异化为"表演机器",审美对象缺少喜剧精神,而审美主体产生欢笑疲劳、被喜剧淹没.这背后的原因是资本渗透入电视综艺,资本逻辑侵蚀了文艺逻辑.喜剧异化问题值得警惕,喜剧类综艺应该作何调整,是中国电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