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近代文明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末直隶、京师等地警政中也存在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包括诸种复杂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此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学制尚未完善,办学经验缺失。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等工程学校通过向西方学习,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其经验对于当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雄安新区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实现高起点,首先应优化教育布局,克服目前区域内远程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理念落后、复合型人才缺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推进远程高等教育深入基层;成立远程高等教育智库;打造特色专业等措施,为新区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挽救国家及民族的危难,为实现教育普及的愿景,在清末兴学时行政者就选定了“寓师资于高师”的模式。这一思路为民初的行政者所继承,并进一步设计出了高师教育分区制,集全国之力建设“六大高师”,以优化高师教育的发展。在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之后,其制才规模初具。怎料时代潮流急速转变,“寓师资于大学”似乎更先进,舆论界也多倡导废除高师,在民间的与官方的教育大会上更是争吵不断。此后的大学狂潮中,几所高师也随潮流改变性质,导致“高师升格运动”变了味道,大学多了、高师少了,无法供给合格的师资,给中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只有北京高师不为潮流所动,坚持师范教育的本身,但其自身却遭遇种种意外的打击,部分学者视其为骈枝,断其为“尾巴”,只认可“寓师资于大学”。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行政者又参酌高师旧制创立了师范学院制度,“六大师院”因缘际会得以诞生,这一行动再次证明了高师教育及其分区制的特有价值。只是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一教育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这一问题才彻底解决。高师教育分区制的沉浮史,对当今的师资培养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雄安新区非遗项目和其他地方的非遗项目在传承发展上遇到了某些相似的困境,比如受制于一些自身或客观因素,出现了后继乏人、保护发展乏力、创新发展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基于雄安新区的特殊定位和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使得包括非遗在内的地方历史与风俗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了特殊性和未来发展的新环境、新定位和新机遇。应该说新区的建设发展为当地的非遗文化发展开拓出了新的传承发展空间,具有更加特殊且重要的意义。所以雄安新区非遗传承发展应该在走好传统发展之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未来的地域优势和城市未来发展优势,找到更多更好的传承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7.
河北雄安新区是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之一,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是雄安新区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学校之一。雄安校区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背景下,在智慧校园理论指导下,在智慧校园标准框架内规划和建设智慧校园,确定了“高端定位、整体部署、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雄安校区对标雄安新区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和“智慧教育数据中心”,力图打通数据孤岛,共享平台数据。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军是新政时期中国传统军事体制向近代军事体制转型的产物,而清末新军编练则是传统军事训练教育制度向近代军事训练教育制度转型的体现.在清末新军编练热潮中,云南也进行了编练新军的活动,并先后拟具和实施了三个"教育计划",使云南新军的编练与军事教育比西南乃至全国其他省区更有成效.然而,迄今为止,史学界少有人对清末新军的编练与教育进行深入探讨,更无人对云南新军编练与教育计划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新军编练与教育计划的解读,为清末新军编练与教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9.
10.
《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一书,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史实重建的基础上,通过对清季四川各类师范教育的细致考察和深入分析,完整勾画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揭示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的特点与成就,对清季四川整体教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近代教育转型、本土化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均有重大贡献,实为目前学界研究区域师范教育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的废除使士绅阶层失去了传统的政治优势。但政府推行的发展实业、新式教育及地方自治等改革措施,又为其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在政府指令的运作下,地方社会相应成立了商会、自治会、谘议局等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士绅借助于这些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广泛参与各种地方事务,在角逐地方权力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重组。新式社团和地方自治机构的出现,分享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促成了地方社会的自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论清末州县自治财政的管理——以直隶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州县自治财政迥异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专门财政管理机构的出现;管理制度的近代化;士绅成为财政管理的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祛除了以往州县财政管理中的弊病,也是对州县财政收支结构变化和财政规模扩张的一种适应,昭示了州县财政管理制度的近代化倾向.清代州县自治财政管理的变化是传统财政制度的异化与资本主义外来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新政效果差强人意,但是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对民国时期乃至当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四川的渗透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逐渐发展,清末四川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传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瓦解,四川l教育在变革的阵痛中掀开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一改元、明、清中叶以来四川文化教育地位的衰落之势,一跃成为全国新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清季兴学极富代表性的地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四川的社会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四川民众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为近代四川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以废科举、兴学堂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传统教育体制之下的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新派士人认为这场教育改革是进行变法维新的必由之路,他们千方百计的推动科举的废除和新学堂的建立。一些思想保守的士人则认为西式的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阻断了他们的仕进之路,因而对这场教育变革充满着无奈和批评之声。论文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为考察中心,通过对清末教育变革洪流中传统乡绅观点和态度的梳理,一方面旨在了解乡绅面对西方教育方式的心态变化,另一方面也试图反思清末教育变革的得失,思考应以何种态度对待西方文化的来袭。  相似文献   

15.
清末广东潮嘉地区匪患问题十分猖獗,官绅对此问题上既有合作的理由,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总的来说,官绅关系因匪患因素而变得不和谐,双方的矛盾也因找不到妥善的解决方法而变得不可调和,彼此之间存在一种博弈的状态,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在地方社会运作机制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加之大量新式武器在城市和乡村泛滥,使整个潮嘉地区陷入了武力化的境地。匪患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有利环境得到滋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留学教育在清末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女子留学教育则发展缓慢,这与清政府长期对其持消极态度有直接关系.从政府官员角度而论,只有少数人将发展女子留学教育列入自己的政务范畴,比如长期担任地方督抚的端方.以女子留学教育为例,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探讨清末督抚对待新政改革的态度及作为,评析其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清末新政改革的运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清末学务场域的考察,发现地方社会中的废科兴学活动是一场权力角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士绅的权力体现了强劲的扩张态势。处境困窘的地方官联合生计被夺的下层士绅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研究表明:在清末,地方官失去了在地方社会的占绝对优势的支配地位;将士绅想象为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和共同的文化生活,因而一味地采用整体化研究方式,不足取,“上层士绅保守下层士绅激进,”这个流行的说法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8.
1902年入夏,霍乱在我国直隶、京师等地一度呈爆发性流行态势。在对霍乱诊治过程中,中、西医各自呈现出鲜明的诊治特色。同时,限于观念上或认识上的差异,西医此时处在一个由受排斥到逐渐被认同的量变过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相似文献   

19.
20.
《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一书,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开拓了中国近现代史、区域史、教育史研究的视野,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