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卷是在有限发展空间内的零和式激烈竞争现象。内卷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空间有限且封闭,竞争规则是排他性的零和游戏,在这样的竞争中,投入增加但社会总量并没有增长,无法形成个人收益和总量增长共赢。内卷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阶段,存在于特定的人群和情境中,只要是在有限空间内的激烈零和竞争都会产生内卷现象,破解内卷的途径是打破空间限制和改变竞争方式。当前教育内卷化产生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与中产阶层子女的教育需求不匹配,以高考为代表的具有零和特征的考试竞争及考试内容的封闭造成教育的双重内卷化。解决教育内卷问题应统筹处理好拔尖人才培养、教育公平和教育内卷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可以从增加上升通道和拓宽考试内容2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教育领域的内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内卷化”是过度竞争或无序竞争的结果,它反映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特殊关系,属于“突破”前的必经阶段。尽管信号论和投资论对教育功能的假设不同,但是它们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内卷化”给出合理解释。内卷一般出现在教育投资竞争的后期阶段,这也是信号功能作用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投资功能的泛化和信号功能的分化,能够很好解释当前教育领域的内卷现象。由此,需要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领域的改革,合理引导投资功能和信号功能的发挥,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引导和整治力度,尽快实现教育领域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内卷化”是指组织发展到某种程度,其外在边界不再扩展,内在结构不断精密细化的现象,高校教师群体的“内卷化”便是其之缩影。教师群体是兴教之源,立校之本。高校教师“内卷化”主要表现为竞争“内卷化”、人才“内卷化”、投稿“内卷化”、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凸显,其原因在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期刊中表现出的“人情味”对于高校教师群体的影响。因此,文章从优化教师竞聘制度、拓宽专业口径、调整学术期刊运营、提高待遇完善晋升考核机制以及纾解工作压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破解高校教师的“内卷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学术内卷俨然成为一些学者的“口头禅”,然而,内卷程度究竟如何、成因为何、如何破解,却语焉不详。为探究教育技术领域是否存在学术内卷现象,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8本教育技术学CSSCI期刊2012—2021年间刊发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与整个学术圈类似,教育技术学界存在一定程度的学术内卷问题,具体表现为竞争恶化、两极分化、边界固化、追逐热点、简单迁移等。探析学术内卷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论文发表供需关系的失衡,引发了对论文发表机会的争夺;学术群体论文发表机会不平等,加剧了“马太效应”;外部环境互动匮乏,导致了学科内外循环动力不足;功利导向和量化导向的评价机制催生了内卷乱象。要破解学术内卷问题,需要优化期刊建设,减少“马太效应”的影响;加强跨学科、跨区域合作研究,实现内外循环联动发展;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打造教育信息化类期刊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建立多元科研评价标准,降低评价异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教育“内卷化”容易导向低效学习和创新停滞,博士生“学术内卷”现象主要表现为博士生在论文写作与发表方面存在一种低效、非理性的竞争,其本质是市场逻辑超越学术逻辑。论文借助场域理论分析了博士生在学术场域与其他权力场域间的位置关系、客观关系结构以及为参与绩效竞争而生成的“内卷化”行为惯习,“学术内卷”源于学术场域内外的复杂影响,在学术舞台上参与竞争的博士生面临社会加速与时间规训、数字依附与群体裹挟等多重因素挑战。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学术内卷”具有历时性,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揭示,后“内卷化”时代博士生培养路径包括形成学术工作的“慢时间场域”,探索博士生的分层次培养,最终要超越市场逻辑回归于追求真善美的学术精神,构建和谐良性的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教育发展呈现出内卷化.这与转型期教育的文化困惑、教育非理性转型和教育失调有关.而破解教育发展的内卷化,一方面需要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需要跳出教育,从社会、文化转型入手,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卷化”微观层面表现为师生个体非理性竞争下的低效努力,宏观层面表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总体上的无内生之活力,中观层面表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上的无跃迁之维持。其“内卷”是价值取向偏离下的本真目标错置与异化、资源稀缺与需求激增下的非理性与内耗型竞争、价值转换困局下的路径依赖与积重难返、数量繁荣背后的本体功能及社会功能弱化与自我锁定等内外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破卷”应从评价体制重构、教育功能重塑、动力机制革新、优化发展环境四方面入手,以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潜力和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出现很多大学生盲目竞争现象,大学生“内卷化”问题日益严重。如何认识与把握大学生“内卷化”的实质与表现,深入分析“内卷化”的外部和内部原因,更好地破除“内卷化”不良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借助思政课主渠道,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以“双创”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双减”改革是保障教育公平,坚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构建教育良好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双减”《意见》的落地,教育内卷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仍呈现出“形态变异”“边减边增”“不减反增”的现象表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根源,并基于“双减”格局下教育内卷化的哲学基础,提出教育内卷化的破局之道在于去内卷化,而关键在于维护教育公共性、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公共教育供给、提升公立学校办学水平,深化教育公共治理变革、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这是开展协同治理,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变革的当下选择。  相似文献   

10.
《湘南学院学报》2022,(1):100-103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高校间竞争和辅导员自身定位等方面的原因,该队伍存在“管理细而不精,有量无质”“标准职责弱化,忙非所责”“体系程序繁杂,表面繁荣”“职业规划模糊,偏离目标”等“内卷化”现象。要有效破解这些困境,助力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需要更新传统思想观念,健全良好工作机制,纠正现有考核机制,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Z大学为研究对象的本科生学习投入内卷化分析发现,本科生学习投入内卷化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行动,具有圈层结构特征。内卷化学生主要集中于保研核心圈与保研冲刺圈附近,在“内圈”形塑了一套默会规则。内卷化表征为:保研为“正道”的自我锁定、从学习为天职到唯分数取向的目标替代、社会性与文化性资本效用最大化资源竞争。学生评价分析发现,教育目的模糊使学生评价缺少自上而下基本标准,自下而上学生评价实践背后价值取向偏误,教师权威下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师生“博弈”,是学习投入内卷化的结构性成因。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内卷化”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雨 《教育探索》2012,(3):11-12
农村教育“内卷化”是社会发展失范的一种表现,它将造成社会合理流动割裂、读书无用观点抬头和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等社会危害.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和农民教育观念改变等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转变农民教育观念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教育内卷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研究生教育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内卷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教育规模与质量的矛盾关系,学科专业的过细分化,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不断重复,学术群交流的自我封闭,等。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还需要学者们对存在于其中的“内卷化”现象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内卷化:农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卷化理论为农村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我国农村教育长期以来在功能发挥、目标定位、改革方式及观念文化层面延续着内卷化的机制,这是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并使之愈演愈烈的更隐蔽的因素.在推进农村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注意由内卷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优绩制为分析教育内卷的发生根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作为优绩制的透明遴选机制,教育被视为促进社会流动、实现阶层跃迁最主要的通道。然而,随着优绩制的推广,教育的“选才”功能逐渐凌驾于“育人”价值之上,进而导致教育内卷的加剧。教育内卷的背后存在三方面的优绩制根源:一是精英阶层在教育角逐中对额外资源的占有导致竞争加剧扩散;二是优绩制的竞争逻辑所带来的系统性暴力使人们陷入西西弗斯般的奋斗“轮回”;三是优绩制的成就逻辑使优绩主体为了维护个人尊严和获得社会承认陷入自我盘剥的牢笼。成功者在“自我实现”的理想幻象中奔竞不息,失败者则不得不背负“平庸”的符号艰难跋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内卷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危害。宏观上的竞争与效率追求等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微观上重视数量的科学主义评价机制共同推动了教育内卷的发生,反映了教育内卷的历史渐进性、普遍性和可计算性特征,揭示了教育内卷外在形式重于内在内容、外在激励重于内在动机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内卷表现出与国民性相关、后发外生型等特征,使得我国治理教育内卷的系列政策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必须通过完善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资源,汲取世界现代化经验,按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来解决教育内卷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涂层是教育机制用证书、奖励、称号等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修饰,表征受教育过程的终端结果。教育涂层是象征符号,标注个体获得教育机会和社会征用机会的价值与效用,具有社会、资源、岗位、利益的可通过性。现代教育的涂层化是社会涂层化的表现,教育涂层与社会涂层相互迎合,形成相互表征的关系,教育涂层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涂层技术,是普遍化的教育层级再生产机制。教育涂层象征资本的再生产效用,导致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追逐教育涂层,教育竞争表现为对教育涂层的竞争。教育涂层导致教育的涂层化,教育涂层化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形成了现代性教育的内卷状态。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健康而全面地成长。然而,现实中却频频出现“反教育”现象。论文在对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进行表征的基础上,从学校组织管理的控制逻辑、教师对模式化教学的崇拜、应试化办学理念的桎梏和偏重结果导向的评价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反教育”现象的成因,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消解“反教育”现象的初步对策,即弘扬人本教育、坚持人本管理和落实人本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质量是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回归义务教育质量,是“双减”政策价值理性的彰显。“双减”回归义务教育质量,是“减负”系列政策的法理承续,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突破教育内卷化的现实需求。然而,“双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应试教育观念的固化、“减负”与“提质”的“矛盾”、运动式“减负”的掣肘等堵点。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破解堵点,实现教育高质量回归,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构筑“育人为本”场域,回归价值理性发展,构建高效教学互动,达成教学高质量发展,转向常态化治理,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双负”问题是汉语圈流行的“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必然产物。这类教育学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忽视儿童内在的自然的成长,甚至于为了知识、技能等的传递,而损毁乃至牺牲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成长、儿童的幸福。这类教育的评价标准高悬于儿童世界之外,于是,儿童愈是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愈加压抑天性、舍弃本真、背离童年,而为所谓学业“优胜”作出种种牺牲。这必然导致教育产生内卷、内耗。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又与社会阶层的流动结合在一起,迫使学生家长与这类教育合作,争先恐后加入“教育竞争”,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脱离儿童世界,亦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童年的损毁,从而导致社会内卷。破解“双负”问题,就是要发现儿童,打破这种教育学,另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以成长为取向的现代教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