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文化认同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本质体现。文化认同能够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并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方法指导。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有:从文化的视角,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责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未来,关系着我们党伟大目标的实现;价值观教育事关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我们要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准确把握,有针对性地寻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了人民的价值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有:针对特定群体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变更,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建设主力军,在这样的使命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大学生是否认同,而具备新时代思想观的大学生对于祖国建设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力度,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时刻,也是关键的课程。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必须重视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内容空洞和方式单一的问题。合理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把解决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疏通与引导融于一体,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在新形势下对高校提出的新任务。伴随社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婚恋观、择业观等价值观念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大学生正处于价值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应该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相关制度建设中,使我们国家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对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应致力于完善教育手段、丰富教育渠道和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以切实达到凝心聚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当今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社会思潮跌宕起伏,大学生思维活跃,掌媒时代形成了数字化,信息化和移动化的传播新格局,如何有效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网络和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努力营造一种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新媒体教学环境:一是利用新媒体推动高校课程建设,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点滴积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学;二是加快高校网络平台建设,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管理;三是利用新媒体推动高校文化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榜样具有思想激励和行为示范的双重作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形式,高校通过榜样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可信、可学,是其他教育方法无可比拟的。对榜样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索榜样教育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优化路径,切实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高校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上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理论说服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抵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党团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承,应当在思想层面上依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在对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既注重显性地拉近同大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又应思索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情感及意志方面的隐性结构状况及其生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向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突显大学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方法自觉的前提下科学地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语境转化与内化的过程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成教育"。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在以人为本这一共同精神基础上,将民法典学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时代价值日益凸显。坚持深层次、全方位融入原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的出发选择民法典学习内容,注重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间的有效转化,并丰富实践活动,将理论贯穿实践活动始终。这样才有助于大学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义和时代精神,从而对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高度政治认同、自觉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文化多元化趋势,既给高校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任务,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心态等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只有积极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文化认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文艺作品质量,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才能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挤压和冲击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天职。高校应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现状,有的放矢解决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动摇、信念淡化、荣辱界限模糊、个人主义突出、价值取向扭曲、责任意识淡化、基本道德缺失等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管理服务、环境育人的全过程,形成多形式、宽领域、立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指出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引领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刘凤英 《高教论坛》2014,(3):30-32,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大学生的逆反情绪的影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坚持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20.
高校对大学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然而,现阶段高校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却遭遇多种问题与挑战。高校需要直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对策,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