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岁时节俗,是人们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及时代文化最集中的汇聚点。魏晋南北朝节日时俗充满着独特的时代特征。上巳节(三月三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三月三日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三月三日诗分为两类:一是以兰亭诗会为代表的上巳节作的诗;二是专写上巳节日的诗歌。通过诗作,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态、情趣和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
古时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节。每年这一天,人们就要会合宾朋来到水边嬉戏采兰,或薰香洗濯,以驱除不祥,叫修禊事。古人用干支纪日,“六十甲子”中有四个巳日,依次是己巳、辛巳、癸巳、乙巳,由于它们递差十二天或十四天,实际上有些年份三月的上旬会没有一个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即魏晋以后每逢三月初三修禊事,仍称上巳节。纵观历史两千年,修禊事活动方式有二:一是禊饮,临水设酒,宴饮行乐;二是禊祭,秉兰薰香,洗涤沐浴。  相似文献   

3.
兰亭诗王羲之其一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其二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古代风俗,以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魏晋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人们要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  相似文献   

4.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浙江省建德县新叶村至今仍保留着隆重的、在大部分的汉族地区已经消失了的节日庆典活动。与传统的三月三上巳节相比,新叶村三月三的文化含义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然可以发现其中遗存的先民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意义。考察新叶村三月三,对于保护上巳节这一个我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族的上巳节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之间有着很多渊源的关系,本文试着从二者的起源,具体节日形式、内容里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正是汉族上巳节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正>农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称为"禊日",士人会到郊外的水边撩水擦洗身体,祈福除灾,古人称之为"修禊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收为诗集,王羲之为诗集写的序文,即为《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序文的开篇,作者便用骈散相间的清  相似文献   

7.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散文代表作,写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因此,又称为《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关于这篇文章的背景,《晋书·王羲之传》曾有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  相似文献   

8.
三月三日上巳节是一个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节日。从魏晋时起,伴随着人工曲水、禊堂等专用设施建设的完成(主要考察华林园),上已宫廷招宴诗会逐渐频繁,侍宴诗唱和随之活跃,一种歌功颂德的宫廷化创作倾向也因此悄然生发。当然,魏晋只是上巳诗宫廷化的萌芽期,它的全面宫廷化是南朝以后的事。本拟就前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节日     
这里所说的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即农历中的节日。元旦正月初一日,也就是春节。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代,人们举办活动,表达对亲友的思念,祈求生活幸福。上元元宵节,正月十五日。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寒食清明前二日(一说为清明前一日)。清明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上巳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后来,这个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人们去水边饮宴,到郊外春游。  相似文献   

10.
纪恬 《现代语文》2006,(2):26-26,37
浙江绍兴西南的兰渚山,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据说当年越王勾践曾在上面种过兰花。兰渚山上有一亭,日兰亭。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阴历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著名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统、孙绰以及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在修禊后,宴集于兰亭,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被誉为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1.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zi)日”,是古人出门踏青,青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日子。在古代,三月三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唐代杜甫的《丽人行》这样描写节日的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惜,宋代以后礼教渐严,男女私会不被容许,这个节日也日趋没落,最终被人们遗忘,踏青也改在清明节进行。不过,幸好山高皇帝远,西南及海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仍保持着三月三这一节日风  相似文献   

12.
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汉朝时,三月上巳的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估计其受欢迎程度和我们当前的圣诞节差不多.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各种风俗文化的汇集.同样《郑风·溱洧》就是以郑国三月上旬的巳日祭土地神“春社”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郑地“上巳节”赠花草定情、男女相会、临水祓禊求子的风俗及其背后表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51岁的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在山阴兰亭修禊宴钦,“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相似文献   

16.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一次恬然飘逸的雅聚.名士俊逸们在竞骋文才、挥毫泼墨之间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兰亭集>.诗人们或描绘山水,或借山水抒情,或以玄对山水,整个诗集如同一轴水墨山水长卷,情韵流淌,玄思幽远.  相似文献   

17.
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留下了两篇序文和37首兰亭诗。如果从后代传播效果上看,兰亭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人雅集的经典范式;雅化了上巳习俗的文化内容;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意象,兰亭也成为后世文人浪漫的文化记忆。而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则加速了兰亭雅集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古人在三月的“上巳节”要到水边进行沐浴、祓除不祥,同日也要在水中进行“流枣浮卵”的活动事项,究其实质,“流枣浮卵”与古人的祈子心理有密切关系,二者是古人上巳节祈子仪式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三月三日,当时作为会稽内史右将军的王羲之相约谢安等42位名士,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聚会,饮酒赋诗,抒发怀抱。王羲之面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游目骋怀”,不觉“感慨系之”,笔随意走,挥洒出一篇被名为《兰亭序》的千古绝唱。他大概没  相似文献   

20.
问:“修禊”到底是怎么回事 ?  答:“禊”是一种很古老的仪式,在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去洗濯,祓除不祥。上古的禊事带有某种原始宗教的色彩。魏晋以后情况有所变化,一是选定三月初三,不管它是不是巳日;二是迷信色彩淡化,以郊游、野餐为主要内容,当然总是在有水的地方进行。《晋书·礼志》说:   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本水流杯饮酒,亦不言曲水。元帝又诏罢三日弄具。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