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佚名 《教学随笔》2014,(4):47-47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相似文献   

2.
<正>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他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狗了。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  相似文献   

3.
幽默     
白国宁 《高中生》2008,(9):42-42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俗语,实际上,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来随着时代的变  相似文献   

4.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相似文献   

5.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相似文献   

6.
<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不到黄河心不死: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相似文献   

7.
《考试》2007,(3)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都是有一定来由的,其中有一些是由于语音讹传而来的。探寻一下这些俗语的来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民间流行很广的一句俗语,实际上,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  相似文献   

8.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由于“皮”与“屁”谐音,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  相似文献   

9.
按《说文解字》, “嫁”的意思是“女适人也”。根据《辞海》,“适人”的意思就正是“女子出嫁”。现在,我们提到“女子结婚”都会用“嫁”字, 但在古时候还有其他字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除了“嫁”字,古人还用“归”字表达女子出嫁的意思。《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还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妹随姐嫁,侄女随姑嫁,姐妹、姑侄共事一夫的婚姻制度,就是所谓的媵制。从“媵、侄”二字字形及意义分析来看,中国古代的确有姐妹、姑侄共嫁一夫的特殊随嫁制度——媵制。所谓媵婚,实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一夫多妻制度。  相似文献   

12.
若说宋江“乞官”、“乞禄”、“乞德”、“乞活”,都是明明白白的;若说宋江“乞死”,或许有人不解。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宋江在断配江州途中,被晁盖等梁山好汉救下。人们劝他留在梁山,免去江州受苦,他却着急地说出绝话:“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这是宋江第一次“乞死”。人们或许奇怪,宋江不是“专爱结识天下江湖好汉”吗?为啥好汉们主动邀请入伙,却又拒人千里之外呢?原来宋江无非“叶公好龙”者流,“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当  相似文献   

13.
一言堂现在一般是指某些人民主作风差,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但这个词最初意思却与商业有关。原来旧时商品无固定价格,有的商人会漫天要价,没经验的老实顾客往往上当,但多数顾客熟悉商人的那套手腕,就是买  相似文献   

14.
有个常用成语“时不我待”,意思是“时间不等待我”。为什么不说“时不待我”呢?原来古代汉语中有一条语法规则,就是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例如,《尚书·多  相似文献   

15.
路乞今年65岁,是一位可爱的外国老头。退休前,他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名片上的头衔为"法学博土"。二十多年以前,路乞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用他学到的汉语自我形容是一种"缘分"。遂决定退休后定居中国,并爱上了一位中国女人。"路乞"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意思是"路边的乞丐"。我是在电视上认识这位老人的,其时他正带领上千名志愿者在南方的一座城市沿路捡拾垃圾,志愿者中包括教师、警察、官员、学生和儿童,还有下岗工人。路乞和志愿者们所  相似文献   

16.
谁毁瓜田     
胡乞买担任下蔡县令时,一天,有村民来县衙告状,说他家的瓜田五亩,瓜尚未熟,昨夜忽被人将根藤破坏,全成了长不熟、卖不掉的生瓜。胡乞买亲自去勘查,发现瓜田附近有七八户人家,也是以种瓜为生。胡乞买暗思量,毁坏瓜田者不出这些人之外。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立刻找到了毁瓜田的人。【小迷糊提问】胡乞买想了什么办法呢?【小侦探回答】胡乞买命各家都把常用铁锹拿来,他一一闻过、舔过,发现有一把铁锹上有瓜藤的涩味。这把铁锹的主人就是毁瓜田的人,原来他嫉妒邻居家种的瓜早熟五天,先入市场能卖到好价钱,就悄悄去弄断邻家的瓜藤…  相似文献   

17.
移嫁是一种修辞新格。它是指说话人预感到按原意说下去,会出现不利情况,或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或因表达上的需要,自已主动改变,或由别人强行接过话题顺势改变原来的说法,但话的前部分已露出,或已说出了原意,只好利用与原句相同词语和语气句式移嫁新意,以打破僵局,推动情节发展,突现人物  相似文献   

18.
放假回家,我听大叔、大爷们说,邻居大哥要“嫁”人了。可我不相信,只听说过姑娘嫁人,哪有小伙子“出嫁”之说。不信归不信,事实归事实。向别人一打听,原来“嫁”人就是给人家当上门女婿。不过,原先听人们说上门的都是些娶不上媳妇的穷光蛋。可邻居大哥家却有两栋楼房,财产万贯,怎么还要“嫁”人呢?甭管它,听说邻居大哥今天就要“出嫁”了,先去看看再说——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古代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五四以后都是从否定的角度来理解的,认为这是宣传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是对女性的歧视。这样理解不符合对立统一原理.只是强调了男女社会角色的对立,却忽视了男女社会角色的统一。其实男尊女卑并不是宣扬男女不平等的封建思想,这段话还有男女有别的意思。另外,“从”不仅有服从的意思还有跟从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描写刘兰芝离开丈夫焦仲卿家之前辞别“阿母”,又辞别“小姑”。在辞别“小姑”的时候,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意思是要小姑今后在“初七”或“下九”嬉戏高兴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她。那么,“初七及下九”的“嬉戏”到底是什么呢? 先说“初七”的“嬉戏”。“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妇女们在这天晚上要进行“乞巧”的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技术”的意思;织女善女红,心灵手巧,是劳动能手,故妇女们希望从她那里乞得智巧。七月七日,民间本来有各种活动,如祭祀牛郎、织女以乞求富寿,拜祭天神以乞求送子,有的在这一天制药丸、曝衣物、晒经书。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露天设置)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乞富乞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