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谭征 《百科知识》2011,(12):17-18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世界大洋底有一条连绵6.4万千米长的巨型海底山系,这是新洋壳产生的地方;二是科学家揭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根据板块构造说,地球的表面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既有陆地板块,也有海底洋壳板块。由于板块间的漂移、挤压和碰撞,出现了地球表面的陆海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2.
许汉奎 《百科知识》2012,(18):16-18
正地壳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所组成。"板块"这个术语是加拿大人威尔逊在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连绵不断的活动带网络将地壳划分为若干有限的刚性板块,它厚度大约从几十千米至200千米,这个厚度相对于地球6371千米的半径来说只能算是薄板了,所以称它为"板块",全称为"岩石圈板块"。地球的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也称新全球构造理论,它是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的地震不是毫无规则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地震住往集中在一些狭窄的地带内。这是为什么呢?而且为什么火山和山脉也出现在这些地带呢? 一种解释可以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找到,该学说的概念在最近十年使地球科学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板块构造学理论把大陆漂移(最初于1912年由德国的奥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提出)和海底扩张(最初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哈里·赫斯[Harry Hess]提出)的许多概念结合起来。板块构造学告诉我们,地球的刚性外壳(岩石圈)破裂成镶嵌状的大洋板块和大陆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岩石圈被分成6个板块,后又进一步划分为14个板块,包括以陆地为主的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胡安·德富卡板块,以海洋为主的太平洋、菲律宾海、纳斯卡、可可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斯科舍板块,进一步还可细分。据统计,全球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碰撞时更会引发强震。  相似文献   

5.
《科技新时代》2009,(2):115-115
A:巨大的流星群击中地球会带来可十白的灾难,但是那通常只会危害某个地区一段时间,它们并不是地球最大的威胁。实际上,地球最可怕的潜在威胁是太阳系边上巨大的分子尘云团——那是直径有150光年,由氢气、小的有机分子和矿石构成的巨大云团。假如太阳系撞上这样的分子尘云团,需要10万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穿越过去。  相似文献   

6.
关于地球海陆的变迁,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1910年左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并在魏格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出了板块运动学说(或称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是由一些巨大的板块所组成,而这些板块则是由地壳和最上部的地幔所构成的,厚约70~125千米,称为岩石圈。在坚实的岩石圈之下,是一层具有塑性、厚约250千米的地幔——软流圈,这些板块可以在软流圈上缓慢移动,并且各自消长,使得地球表面变成一幅板块大拼图。板块运动学说被科学界所接受,一种重要的证据,就是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地磁…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地球的表面由6大板块和9个小板块覆盖着。这些板块被称为洋中脊的海底山脉所分离,板块在洋中脊附近向两边移动,到达大陆附近时,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又沉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板块上的大陆则伴随着这种板块的活动而移动。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26年前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理论是地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按照这种理论,把现在地球的外壳(包括洋壳和陆壳)分为七大刚性的块,即板块。板块漂浮在由地幔顶部热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圈上,随软流层的运动而向各自方向运动。而软流层的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能所造成的地球内部的对流。这种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大陆的漂移、海底的扩张、大洋盆地的形成、发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地球何时从太阳系中诞生,人们一直众说纷纭,从太阳系诞生几十万年后到几千万年后,说法不一。我们知道,放射性元素会发生衰变,于是人们可以通过测定岩石中某  相似文献   

10.
未来的地球将会是怎么样的呢?在遥远的未来,宇宙中无数的彗星开始在天空中频繁地袭击行星,大量的伽马射线强烈袭击太阳系,海水会全部被吸入地球内部,亚洲将成为地球上的超级大陆。太阳开始膨胀并走向死亡,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皆结冰。太阳系进入了最后的沉寂……  相似文献   

11.
海洋和大陆岩石圈下的混合地幔对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参量化模型方法,建立了海洋岩石圈板块和大陆岩石圈板块下混合地幔对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的相互作用,造成在地球演化的晚期海洋岩石圈板块和大陆岩石圈板块下的地幔幕式翻转不同步,导致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缘地带成为构造活跃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地磁场是地球最重要的物理场之一,它起源于地球外核磁流体运动,因此,地磁场演化蕴含着丰富的地球内部动力学信息;其次,记录在岩石和沉积物中的古地磁信息还可以用来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历史。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地磁极性倒转行为,为随后板块构造理论和全球古海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地磁场可以有效地屏蔽宇宙  相似文献   

13.
正假如没有月亮,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还会有生命出现在地球上吗?以下是在没有月球的假设下,地球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地球不会有四季变化,甚至不会有生命月球是太阳系卫星中的一个大个头,在太阳系已知的66  相似文献   

14.
西移的大陆     
从1912年魏格纳(A.L.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开始,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对地球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建立了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体系,即板块构造学说,使地球科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但是这场革命主要发端于大洋地质的新发现,而对诸如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等问题仍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越来越多的地球科学家认识到,全球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是否只依赖于板块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未来,即使发现了类似地球一样的太阳系外行星,我们恐怕也无缘从近处一睹“芳容”,因为它们实在离地球太遥远了。但难道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只好就此止步了吗? 得益于观测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未来10年,太阳系外的行星将会应接不暇地涌进我们的视野。它们中多数可能是类似木星的气态巨行星,因为此类行星质量巨大,最容易被观测到,但也会有类似地球的、主要由岩石构成的行星,而且质量可能是地球的好几倍。我们不妨把后一类行星称为“超级地球”,这类行星目前已经发现30多个。它们是宇宙中外星生命家园的理想候选者。  相似文献   

16.
正nature地幔对流模型Nature封面:地球一个对流模型的粘度场和表面。Nature杂志第7610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地幔对流的研究进展。地球的亚表层以由各种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构造板块或岩石圈板块构成的一个连锁网络形式出现。地幔流动与地质构造之间之联系的性质以及板块布局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Claire Mallard等人建立了具有类似板块行为的地幔对流  相似文献   

17.
柳辉 《百科知识》2004,(10):33-34
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测认为,太阳系的行星结构确实非常与众不同,先不说最独特的有生命活动存在于地球,而且,就单从行星大小来说,太阳系有很多像地球这样的“小个子”行星。天文学家发现,在其他类似太阳系的星系中,行星因距离恒星太近,根本不可能形成“地球”这样的天体。在目前已经发现的至少120个类似太阳系的其他星系中,行星都是多气体的“大个子”。  相似文献   

18.
正太阳让地球拥有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但在更近的观察距离上它却具有狂暴的一面。它的外层——日冕,是一个炎热且充满活力的地方,在那里会不断发出带电粒子流形成太阳风,更会有太阳系中最大尺度的爆发现象——日冕物质抛射(CME)发生。CME发生时,数十亿吨磁化等离子体爆炸喷发的物质会对地球产生  相似文献   

19.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老大。夜晚,当我们仰望夜空时看到的第三颗最明亮的星就是木星,其亮度仅次于月亮和金星。木星的赤道直径约为142,800公里,其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质量为1.9×10~(30)克,相当于地球质量的三百多倍,是所有行星总质量的两倍多。截至目前,科学家们认为:木星主要由气体构成,铁和硅等构成了木星的  相似文献   

20.
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表层环境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直径是地球的一半,重力则大概是地球的三分之一。一天约为24小时,因为自转轴有25度的倾斜,也有四季的变化。具有稀薄的大气,也会出现云的发生等气象现象,太阳光会照射到地面上。从前的火星环境具有比现在的大气更高的保温效果,可能存在着更为温暖湿润的气候。在火星表面有时会有极大量的水流过,也许还曾覆盖着大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