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文学家们正在南极冰层下约1.7千米处组装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阵列,但它并不是对准天空,而是指向地球中心。这架名为“冰立方”的望远镜将搜寻在宇宙中最猛烈的巨变中产生的中微子。  相似文献   

2.
美国和欧洲科学家合作进行的一项试验发现,南极纯净的冰层深处可能是探测高能中微子的最佳场所。科学家正在筹划在南极冰盖中建设大型“中微子望远镜”。  相似文献   

3.
<正>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预言,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它呈电中性,且质量很小,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泡利将它命名为"中微子"。从预言开始,中微子就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科学家将这种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粒子戏称为"幽灵粒子"。中微子的"任性"和"高冷"引起不少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将其视为物质世界的"bug",或许通过它能够探寻尚未揭开的自然之谜。  相似文献   

4.
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7月21日宣布 ,该实验室中来自美国、日本、希腊和韩国的科学家经过3年的合作研究 ,首次发现了表明τ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至此 ,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12种基本粒子已全部被直接探测到。按照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 ,物质由12种基本粒子构成 ,它们包括6种夸克 (下夸克、上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 )和6种轻子 (电子、电子中微子、μ 子、μ中微子、τ子和τ中微子 )。此前 ,科学家通过实验陆续探测到了除τ子中微子外的其他11种基本粒子 ,但却一直没有发现τ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5.
一、选择题1.《2001年世界10大科技突破》中有一项是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中微子失踪的原因。认为在地球上观察到的中微子数目比理论值少,是因为有一部分中微子在向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化,成为一个μ子和一个τ子。关于上述研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6.
中微子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自从1930年泡利首先提出的概念以来,全世界的实验高能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们都在苦苦地追寻它.例如荣获1995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自1953年起,为了检测到中微子,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各种高难度的实验,以探测与中微子有关的效应.最终检测了中微子.为什么中微子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着科学家们呢.下面就中微子的魅力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很少人知道,在常年冰雪覆盖下的厚厚的南极冰盖下方,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由于它对准的目标是宇宙中遥远而且剧烈活动的物体,例如γ射线暴源和中心处有超大质量黑洞的活动星系,因此科学家们也将它称之为中“微子望远镜”。但它和一般的光学或射电望远镜不同,接收的不是光束或无线电波,而是宇宙射线中最神秘的部分———中微子。它的正式名字叫做A M A N D A,即南极μ介子“和中微子探测器阵列(A ntarcticM uon and N eutrino D etector A rray)”的英文简称。中微子望远镜观察的对象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很小的基本粒子…  相似文献   

8.
肖飞 《培训与研究》2008,25(2):15-18
在众多的亚原子粒子家族中,中微子是最令人捉摸不定的基本态粒子。它们虽然只参与弱相互作用,但它们似乎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它们与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的基本理论有着广泛的和至关重要的联系。泡利是第一个预言中微子存在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有着和中微子一样的迷,既琢磨不透,又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9.
海底天文台     
宇宙空间有一种奇特的基本粒子叫中微子。科学家从发现它的存在到真正找到它,整整花了30年的时间。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它的质量要比电子小得多,却具有极大的穿透力,可以穿透任何物质,可以从地球的这一头穿到另一头。几乎所有的天文学家都十分看重这小小的中微子,那是因为它携带着来自宇宙天体的信息。可是,我们要在太空中或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中捕获它真是太难了。于是,科学工作者根据中微子的特点,将搜寻、观测中微子的装置移到了地底下和海底,利用地表的岩石和海水来阻隔来自宇宙的其他粒子,从而密切注视中微子,并设法捕获它。…  相似文献   

10.
过去20年来,粒子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调整日趋复杂的物质理论,业已揭示:中微子可能的确存在质量。为了检验此结论,实验者们在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地深深的地下矿井中,在南极上干英尺的冰底下,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深水下建立了检测装置。有些实验已经提供了中微子存在质量的证据,可是这些测度都不那么明确,所以不能给人们以足够的信心。直到今天,一个称为“超级神冈”的实验提供了无可辩驳的事实。实验是在位于东京以西125英里(201.13公里)的日本地之山下三千英尺(914.4米)深的一个锌矿中进行的。检测装置由…  相似文献   

11.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我园充分利用地处兰州城关区高新技术核心区的优势,利用幼儿园周边研究所的便利条件,以及社区、家长的教育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参观活动。一、让幼儿走进展览馆,感受高科技小朋友们在课外读物中都读到过我国科学家秦大河随同各国科学家到了南极,将五星红旗插到南极,填写了我国在南极没有观测站的空白。我园大一班有位小朋友的爸爸也去过南极。  相似文献   

12.
按照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物质是由12种基本粒子构成的,包括6种夸克和6种轻子。其中轻子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和τ子中微子,当一些轻子发生衰变后会变成别的基本粒子———夸克和中微子。到上个世纪末,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实验,陆续找到了其中11种基本粒子,但却一直没有发现τ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由于τ轻子在放射性物质中发生衰变时不带电,运动中几乎不留下痕迹,又几乎不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所以很难探测到它们。1994年,费米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布雷南·伦德博格与加州大学的另一位研究人员提出了“τ子中微子直接探…  相似文献   

13.
中子和中微子的发现在近代物理史上是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两件大事。而在这后面有一位中国物理大师王淦昌,是他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重雾中独具慧眼,一语道破天机,给苦苦探索中的人们指明了方向,最终顺利地摘到了粒子世界中两朵耀眼的奇葩。本文就详尽地介绍了发现中子和中微子的艰难历程及王淦昌在粒子和核  相似文献   

14.
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对中微子的测量研究中发现,中微子的亚原子粒子支配着基本自然力,从而解决了什么是宇宙质量这个最难回答的问题.中微子是在原子核衰变中产生的一种物质,其运动速度与光速接近.但由于它不带电荷,因此,中微子是否有质量一直是科学家争论的重大课题.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洛斯阿拉莫斯国立试验室的科学家最近利用芝加哥大学保存了33年的纯铀盐样品进行实  相似文献   

15.
中微子具有质量的新证据由恒星内部核聚变产生和大爆炸所遗留下来的中微子在宇宙中既丰富又难以探测。通常认为没有质量的这些难捉摸的亚原子粒子几乎不与其他形式的物质相互作用。1995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使用液体闪烁器中微子探测器的研究人员报告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80年代,在美、英、澳、俄等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南极考察的时候,我国才刚刚组建第一支南极科考队,在南极事务上只能算是一个"二等国家"。而今天,在进行了33次南极科考之后,我国已经站在了南极科考的前沿,与其他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线,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这奋起直追的33年中,我国的南极科考究竟取得了哪些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7.
基本粒子、天体演化和生命起源是当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三大课题.物理学的前沿正向两极延伸,大到宏观的宇宙,小到微观的粒子.而这一大一小之间又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现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介绍一个.一、中微子的质量问题中微子进入我们的认识世界已经半个多世纪,但对其认识却是很有限的.质量是粒子的基本特性之一,中微子的质量问题已成为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子和中微子的发现在近代物理史上是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两件大事。而在这后面有一位中国物理大师王淦昌,是他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重雾中独具慧眼,一语道破天机,给苦苦探索中的人们指明了方向,最终顺利地到了粒子世界中两朵耀眼的奇葩。本就详尽地介绍了发现中子和中微子的艰难历程及王淦昌在粒子和核能领域作出的卓绝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95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加州大学的弗里德里克·莱因斯(F.Reines)因在50年代中期领导一实验小组,捕获到由泡利(W.Pauli)假设并认为“可能永远也探测不到”的粒子——中微子.而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马丁.佩尔(M.L.Perl)(因发现τ轻子)一起获得了199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中微子的发现,起源于人们对β衰变的研究.1930年12月4日,泡利为解决β衰变中的连续谱问题,假设在β衰变中,除了放射电子以外,还伴随着放射一种还不为人知的中性粒子(后由费米(E.Fermi)命名为中微子).随后,费米根据这一假设,建立了著名的β衰变理论.在β衰变中引入中微子,不仅可以解决能量守恒问题,也使动量和角动量得以保持守恒.一种粒子的引入,解决了三大守恒定律的困境,谁不为之动心呢?然而,如何切实地捕捉到中微子呢?却长久地困惑着人们!  相似文献   

20.
《家教世界》2012,(9):19
在位于芝加哥费米粒子加速器实验室里,科学家将信息编码成中微子束,而后发射并穿过240米厚的岩石。这种方式的信息编码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科学家希望中微子束发送的信息,能够直接穿过地球或者其他行星,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