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认为网络游戏中所谓的“虚拟财产”是虚拟世界的财产,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物所拥有的财产,是“虚拟”的财产,而不是现实世界的财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提出“虚拟财产”问题是个伪问题,虚拟与现实是截然区分的,虚拟世界中的纠纷要在虚拟世界解决,这应当是现实世界对待虚拟世界的一个态度,否则,用现实的法律去调整虚拟的财产,就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网络游戏中所谓的“虚拟财产”是虚拟世界的财产,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物所拥有的财产,是“虚拟”的财产,而不是现实世界的财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提出“虚拟财产”问题是个伪问题,虚拟与现实是截然区分的,虚拟世界中的纠纷要在虚拟世界解决,这应当是现实世界对待虚拟世界的一个态度,否则,用现实的法律去调整虚拟的财产,就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虚拟世界以数字化虚拟和网络技术为前提,其"内容"是现实世界的虚拟表现。虚拟世界之所以是一个"世界",最主要的是人能活动于其中,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的现实经验。虚拟世界的虚拟性、工具性、开放性本质特征给人的现实生存带来了巨大影响。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虚拟世界本质特征的人文思考将成为人的发展与学科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在2048年,如何让游戏变得真实,成为了玩家追求的目标。但是游戏再真实也只是虚拟世界,它无法与现实世界合为一体。本文是作者在走访了两位虚拟世界的超级Fans的生活之后写下的——两个人,因为选择不同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玩家档案:梁溪浩,职业玩家,国内最强城市街区电子竞技战队火麒麟队长,国内赛唯一连续四届冠军得主,世界赛冠军得主。他的每一场比赛都有百万人线上观战,他一个人就能养活上百个游戏主持人。  相似文献   

5.
论虚拟现实的客观实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的产生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争议。事实上,虚拟现实是人的观念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外化的一种电子场景,因此,不能把虚拟世界归结为精神存在;但它又只是一种虚拟的物化形态,不是现实的物化形态,所以,虚拟世界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当然它也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一种纯然独立的存在,因为虚拟现实归根到底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世界决定虚拟世界的本质、构成和发展。作为原型的现实世界与它的间接再现的虚拟世界实为一体,它们都不过是客观世界的两种存在方式。世界的直接存在性和间接存在性都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是世界的唯一特性。  相似文献   

6.
<正>这个时代是信息与虚拟的时代,自万维网诞生以来,一个架构于现实之上的人类世界便开始展开。技术在挑战现有的社会,虚拟在碰撞久存的现实。但面对这个虚拟的世界,我们应该与它保持距离,而不能被其吞噬,亦不可置之不理。虚拟是对个人的诱惑。虚拟世界让无数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无底洞中,不少人患上了"信息焦虑症",一旦脱离虚拟世界便会焦虑不堪,远离现实的低头族在社会中涌现。一个私人定制的虚拟空间,诱惑着人们脱离现  相似文献   

7.
虚拟世界与理性的科学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兴盛,致使许多人对科学信仰进入迷恋状态。虚拟世界和信仰都具有虚实交错的特点,表现为现实心理和理想心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既冲突又联结的关系。虚拟世界的虚实交错特点对主体存在的价值及未来发展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负面效应。需要树立理性的科学信仰关怀科学和虚拟世界,适时地消解虚拟世界带给主体的负作用,以便用现代科学去实现人类自我满足与自我完善、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技术的发展衍生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与此同时,影响儿童成长的环境也从传统的现实世界扩展成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综合体。对于儿童来说,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学习和生活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不影响的。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我们已经考虑了如何将儿童在现实世界中的经验迁移到虚拟世界的学习中,但是,儿童在虚拟世界的经验是否会反过来迁移到现实世界这一问题却鲜有人论及,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陈芳妹 《辽宁教育》2013,(3X):38-40
<正>一、作为大学生生活空间的互联网互联网不同于其他技术,它不仅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更关键的是,它从根本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空间样态。在现实空间之外,营造了一个拟真的虚拟空间,扩展了人类的交往平台,成为与现实空间相平行存在的另一虚拟的"真实"空间。互联网以现实世界为蓝本,通过数字化方式,借助代码和程序为人们提供了集学习、工作、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现在我们所说的虚拟世界,是基于数字化技术手段基础上的虚拟世界,符号进一步取代了文字,  相似文献   

10.
<正>当高科技带着虚拟世界向我们冲来时,有的人难以接受,刻意远离;有的人迫不及待,沉溺其中;而我的选择是拥抱虚拟,珍惜现实。虚拟世界就如同险要地形中的一根拐杖。坚决不用者,将跌跌撞撞,难以前行,最终被时代潮流击垮;过分依赖者恨不得将它变成轮椅,最终丧失行走能力,空虚无助;唯有以之为辅者,着眼于现实,方可大步向前,攀上高峰。虚拟世界融入我们生活之时,我们不应刻意远离。对新事物过分抵制,将使我们落后于时代潮流。当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产力的内在本质理解,长期以来国内多数教科书、论著都是从单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去论述的,这种单一的"关系"解释混淆或等同为人的实践的对象性活动关系的其中方面.这不符合马克思的经典原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早就指出了人的"共同活动方式就是'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在现实生产的实践关系上,马克思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有机统一的总体关联上去理解生产力的,并且强调人的实践的矢量性,必须把生产力作为人--主体发展的能动表现和展开出来的本质(社会)力量的规定去理解,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 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这样一种人的本质规定去理解,而不是单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世界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人类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重要的环境,它与现实世界形成了互补互融的关系.信息社会中的人需要同时具备在现实和虚拟两种世界生存的能力.教育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生存的能力,在教育的方式上,也要充分利用虚拟课堂的功能,实现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融合,优化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永民 《教育》2009,(2):17-17
尽管我国广大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产品携带精神污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批青少年人在现实世界,精神却在“虚拟世界”,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两极化”——一些人追求新知热爱学习,另一些人则背离传统独行无羁,形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教育问题十分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何忠国 《红领巾》2005,(2):41-4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虚拟世界.处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行动主体在某种程度上遭遇伦理冲突.科学地揭示虚拟世界的本质以及虚拟世界伦理发生作用的运行特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契合点,将是谋求虚拟世界的合理有序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故乡     
现实真实而平静。而我的笔却塑造出一个奇幻的虚拟世界。游一游,乐一乐,再思一思,兴味无穷!  相似文献   

16.
对一名网络游戏中毒少年之死的非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晴朗而血色的清晨,一幕荒诞而真实的惨剧。一名沉溺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小艺(化名),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09,(4)
王永民1月5日在《光明日报》撰文:尽管我国广大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产品携带精神污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批青少年人在现实世界,精神却在"虚拟世界",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两极化"——一些人追求新知热爱学习,另一些人则背离传统独行无羁,形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教育问题十分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发展至今,其产生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心灵的移居场所。但是由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匿名制、缺少网络把关人的特点,在人们的心灵不停地穿梭于网络世界和现实的真实世界时会引起许多思想、道德、心灵方面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虚拟世界的概念从一种技术创新演变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时尚,代表了一个学生学习的新天地、教育研究的新领域。虚拟世界有其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诸多特点,学生在虚拟世界的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和行为特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轰动一时。为何一句无意义的话语会引起数万人跟帖?为何网络交流日益丰富而现实世界倍受冷落?"哥跟的不是帖,是寂寞"——这无疑是宅文化的"厚积薄发"。为何造成这样的局面?追溯本源,我以为,是"伪寂寞"所致。"离不开"与"不离开"的精神根源皆为"寂寞"。离不开网络、电视,不离开房间、家门,是对寂寞的恐惧。一旦脱离虚拟世界,无所适从的宅男宅女们无法在现实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定位,更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当虚拟世界提供心理安慰,"心理暗示"使他们跌入虚妄中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