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真正弄懂了概念,掌握其本质,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2.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分析教材编排逻辑以及学生认知基础,确立了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经历“从多元表征中建构倍的直观模型、从变式比较中理解倍数关系、从直观模型中抽象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使抽象、推理和模型等数学思想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倍的概念,精准把握倍的本质,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郑君威先生在讲话中提到,一节好课教师至少明确三个方面:一,教的是什么?二,怎么去教?三,还能留给学生什么?这三方面无论哪一点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郑先生的话虽然简明、朴实,但其中却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材背景分析从分数的起源看,分数往往产生于人们分东西不能整分的状况下,它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是除法运算的结果,是与自然数有区别的一种新数。从分数在教材的编排看,分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小数、百分数、比概念的学习以及分数的意义、性质等内容奠定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分数,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0页。【教学过程】一、利用前测,谈话引入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新的知识,关于倍的问题,昨天我们做了一个小测试,想不想知道同学们都是怎么答的?(课件出示前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7.
"倍"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学习和应用时感觉比较困难的一个概念。因此对这节课的研究和探讨比较多,相关的课例和文章也不少。看了张媛、赵芳燕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观看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很为两位年轻教师的行为所感动——学生在她们的引导下,经历了丰富而快乐的学习过程,很好地构建了倍的直观模型,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对这两节课  相似文献   

8.
在一到二年级,学生学会了用"比多"或"比少"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三年级学习的"倍的认识"也同样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是除法(包含除)的一种延续,可以通过迁移、类推的方式促进理解。  相似文献   

9.
教学思考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数与形结合,让学生"心中有数"二年级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的直接基础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认识,虽然"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如何将"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和未知的"倍的概念"衔接起来,却是本节课的关键。所以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起始概念。加强起始概念的理解与内化,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与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自主迁移,建构新知。二年级“倍的认识”即是这样一种重要的起始概念。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比较两数相差关系的经验积累,对平均分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理解。在初步认识倍,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后,将延伸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分数和比的知识。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比较理解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准确把握方程思想是进行方程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对《认识方程》的教学,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接触现实问题,学习建模,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凸显方程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下)第十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  相似文献   

13.
一、整合管理层次,下移管理重心 我们认为要实行教学管理精致化,首先要实行管理体制的扁平化.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背景】“倍”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的处理是在规定“把A看成1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B有这样的几份,B就是A的几倍”(如图1)。这样虽然把“倍”的意思说得清晰、利落,但为什么要把A看成1份,又为什么按这样1份1份去度量B,亦即,为什么要对A、B做乘法性的比较缺少缘由。  相似文献   

15.
在"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比较具体实物的数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促进学生在不断变化中抽象出"倍"的概念,在操作中将抽象"倍"与"几个几"建立联系,建立"倍"的直观模型,领悟"倍"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片断一】认识"2倍"师:同学们在海边捡到了各种各样的贝壳打算做成贝壳标本。这是同学们捡贝壳的情况,仔细观察统计表,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统计表)生1:王丁3只,李飞6只……林杰18只。师:先来看王丁和李飞捡贝壳的情况,谁来读他们的数学信息?生2:王丁3只,李飞6只。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浙教版新思维三年级教材。【教学重点、难点】说出、摆出并理解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拍手)1.老师先拍2下,问:如果把老师的拍数看作1份,要求学生的拍数有老师这样的2份,怎么拍?(表扬中间有停顿的学生,并交流好在哪里)2.老师拍3下,要求学生的拍数有老师这样的3份,怎么拍?老师拍4下,要求学生的拍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和第71页的“整理与反思”,相应的“练习与实践”。课前思考:《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与代数”领域,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在教学中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  相似文献   

19.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是小学阶段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后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仍会有不少疏漏。比如,判断“圆的直径一定,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成正比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成正比例”,学生会认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代胜  朱艳 《湖北教育》2023,(1):65-66
<正>“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聚焦图形的特征及概念本质,深入认识三角形。一、借助“说明书”,经历三角形定义的形成过程三角形的认识分直观辨认和概念理解两个阶段。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任务:先画一个三角形,再将画三角形的过程写成说明书。学生都能画出三角形,但对画三角形的过程的描述缺乏逻辑性。笔者收集了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进行了如下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