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目标差异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为了自身利润最大化会尽可能多地排放污染物减少生产成本,增加了政府的监管难度。但政府作为社会利益代表者及政策制定者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引导企业朝生态环保方向发展。本文通过静态博弈模型和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认为政府在环境规制中引入媒体监督和对违规企业加大罚款力度很重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1998-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就环境规制对就业的规模效应与要素替代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U型曲线关系。在实施环境规制的初期,企业倾向于减少劳动力需求,此时,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处在U型曲线的拐点左侧;而当环境规制实施强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环保科技的创新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而催生大量的劳动力需求,此时,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处在U型曲线的拐点右侧。因此,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环境规制强度;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建议加强环境规制,鼓励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0—2014年国内501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相关的政府经济环保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因子,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究环境规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境规制与重污染企业盈利能力之间仍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域(西藏除外)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对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雾霾污染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环境规制能显著促进雾霾脱钩,规制政策与雾霾污染呈现倒U型特征,当环境规制力度达到阈值之前,会促进雾霾污染加剧,当规制力度越过阈值之后,会促进雾霾脱钩;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雾霾污染。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各国政府将环境规制作为保护环境的手段,在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兼顾环境保护,以期得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环境规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如何变化的,是否存在区域上的区别,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与环境规制的关系如何,环境规制的变化能否带来其他变量的连锁反应,却少有相关的探讨和研究。基于上述问题的研究表明: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水平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愈发明显。同时脉冲响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于环境规制呈现正向冲击作用,且随着期数的增加,正向作用逐渐趋于稳定,说明经济增长和环境规制之间具有长期的动态关系,且环境规制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关于自愿性环境政策在我国兴起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和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实用高效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已经是我国环保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自愿性环境政策的含义、兴起背景出发,理顺其发展历程,进一步探讨了自愿性环境政策的内在制衡机制、运行特点以及其社会功能,并从中归纳出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业处于转型期,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政府的规制政策已经制约了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传媒业所处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传媒业自身的革新,我们提出一种新的传媒业的划分模式,并相应地提出政府的规制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流大学"的校企协同创新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日益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干预的重要领域。基于政策工具理论,从组态视角出发,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21个省域的21所"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进行分析,探究"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与科技政策支持方式的逻辑关系,可以揭示科技政策协同性设计结构及其对"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高绩效发展的科技政策路径为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型和政府主导推动型,这一发现蕴含了规律性质的命题,即规制性环境政策对"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的较强建构性。非高绩效发展的科技政策路径为以法规制度为主的环境规制型和供给—需求—环境复合型。由此,为进一步推进"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在宏观上应当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在微观上应当强化科技政策的交互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由于企业自身发展、国家金融体系与环境建设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融资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由此本文在深入剖析上述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和国有商业银行建设、加大政府在法律法规方面对我国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是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现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规制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正处在政府规制的改革与转型期,社会性规制理论将会对社会管理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从社会性规制的角度来看,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民办高校产权管理是对民办高校产权各项权益进行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监管、产权运作等一系列管理行为的系统活动,存在一些有待厘清的问题:法人产权不完整,合理回报缺乏规范办法;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举办者管理能力欠缺;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职能分散,资产财务制度不完善;筹资渠道不畅,产权运作发展滞后。相应的解决策略是:依法落实法人产权,完善合理回报政策;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发挥不同主体的产权管理效能;建立民办高校专门监管机构,规范资产财务监管;拓展民办高校筹融资方式,健全产权转让和分类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乡村治理注重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民间组织参与环境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表现形式之一。实地调研发现,民间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匮乏和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从法学的角度,对以上问题展开法律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提出实现民间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法治化路径:明确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与环境保护问责追责机制。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进入分类管理过渡期后,举办者频繁变更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立足民办高校举办者的现实基础与办学动机,从举办者办学和政府规制两个视角分析了变更问题的特征、诱因及影响,阐明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的缘由大多是“学校控制权私利”问题。当前推进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举办者变更规程、强化协同监管和发挥属地治理”的新机制,不断规范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工作,是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囿于主权国家各自为政的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环境法发挥作用的机制受到制约:其内容无法全面、真实体现维护人类共同环境利益的理念,其执行也因诸多原因遭遇障碍。"治理"及"全球环境治理"通过扩大参与主体、改变调整手段、增加规则范围等方式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弥补了国际环境法及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不足。而国际环境法也应顺应现实需求,适时完善其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指出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理性选择本应是"三边治理"的规制结构,文章基于X学院的治理结构变迁个案剖析,指出多数民办高校实际上选择了"双方规制型"治理结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未能形成,进而分析内部治理结构失衡带来的学校经营交易成本激增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排污费制度存在着自身缺陷,达不到环境治理的目标。税收作为一种体现国家环境政策的重要经济杠杆,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通过对于排污费制度的缺陷的分析,阐述了排污费改税的理论和现实可行性。提出了进一步实施排污费改税的具体措施,使排污税在环境管理中有法可依,发挥税收的刚性,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畅 《辽宁高职学报》2008,10(7):105-107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高等教育管理科学为指导,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如何科学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环境方面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当前,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切的问题,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情境作为出发点对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进行解析,发现校园欺凌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其与校园欺凌的特定情境特点相关,通过攻击弱者、身份认同和旁观者在场等方式将冲突性紧张转变为不对称情感能量是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立足于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学校在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情感调控能力,激发旁观者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9.
社区教育之于社区治理而言,不仅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从发展逻辑上看还具有高度的同构性,二者的有效耦合意义重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战略要求下,沿着"经济—社会—教育"的逻辑分析认为,发展动力同源、价值理念契合、制度变迁同向等方面是社区"教育+治理"的现实逻辑, "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以及模式—技术—制度创新是社区"教育+治理"的耦合发展机制。遵循上述逻辑,社区"教育+治理"的路径包括:加强政策制度建设,落实集中统一领导, 拓展社区教育功能,促进社会治理对接, 搭建国家资历框架,引领终身职业发展,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建立智慧支撑体系, 优化多元协同合作,创新组织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区治理的视角推进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当今形势下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与实践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较弱、缺乏成员间自发的规约、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因此,需要明确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建立社区教育共同体运行机制、完善社区教育的相关立法,以"三社联合"推进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构建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体制,加强资源整合与社会支持,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章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