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我读到一篇好文章《"我就是一首诗"——现代诗教学手记》,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的周春梅老师,发表在《名作欣赏》2013年第6期上.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校园里没有诗》,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中诗歌教育的缺失,感到忧虑.现在第一线教师发言了,而且一开口就呈现了如此成熟的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让我既惊喜又感动,并立刻产生一种冲动,要向更多的一线教师,向关心诗歌教育与诗歌命运的朋友,推荐这篇文章,以分享其中"浓得化不开"的诗性——不仅是诗歌本身的诗性,更是教育的诗性,我们自己生命中的诗性.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倡导"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才能构建出诗性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坚 《快乐阅读》2011,(18):166-167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四大支柱——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平凡的也是幸运的,我们的幸运是因为在平凡的岗位上能更大程度的集"人性""灵性""活性""诗性"于一身。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释放其本该拥有的诗性活力。诗性是一种重要的关注世界的智慧类型和思维模式。激发蕴含诗性的课堂教学潜能,就是要植根于本土诗性文化的精髓,借助汉语言独具的诗性优势,从儿童特有的诗性特征出发,倡导教师的诗意性专业存在,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诗性品质。释放课堂教学的诗性活力,就是要营造师生共享的诗性教学生活,构建"和而不同"的师生关系,用美的视角诗意地策划课堂教学,让真挚的教学情感成为诗性活力的催化剂,进而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正>"文字绘出的图画"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个专题名称,将庞培的《森林与河流》编选进这一板块真是恰如其分。汉字本身的表意性决定了汉字能够引发读者美好的联想,从而带来"图画"般具象的审美感受,但并非所有由汉字码起来的文章都是"绘出的图画",只有具有诗性话语特征的才独具这样的效果,《森林与河流》就是有如此浓郁诗性魅力的美文。一、文本中的"诗性"表现"诗性"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维科在《新科学》一书中提出。维科认为,"诗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的、独特的原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2012年深秋,"诗性教育背景下的语文审美课堂研讨会"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举行。应景的是,两天活动期间,一天秋阳高照,一天秋雨霏霏,让参加活动的嘉宾和教师充分领略了这个被称之为"最中国"校园的美丽,感受到了因这份美丽所带来的感动。柳袁照校长和他的团队提出的"诗性教育"这一教育命题,把校园的美延伸进了课堂,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是要让各学科的课堂都呈现一种教学美。柳校长说:"诗性教育不是诗性与教育的简单拼凑,而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师道》2011,(2):19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艺术。如果说课堂应该是一个作品,那么教师作为创作者则为一条道路,他将自己的作品引向纯粹自圆之境。让课堂成为诗——使课堂的进程具有诗的节奏感、使教学的内容具有诗性美、使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8.
蔡明 《教育文汇》2023,(11):5-7+14
新时期诗性教育的实践是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完整而幸福的教育不能缺失诗性教育。教育首先是诗性的,是诗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诗性教育是从诗出发的教育,是指向人与自然天性融合的教育,是向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指向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形成的教育。诗性教育的实践,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诗意行走,需要各学科教师的诗性回归,更需要校长们的诗性智慧和诗性坚守。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出现了关注人的研究转向,一些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都十分重视从"诗化"、"诗性"的角度入手,思考语言的本体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如何将"诗性"与"童性"有机融合,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诗性智慧。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不妨这样理解儿童的诗性智慧:它是儿童最初的智慧形态——一种强烈的感觉和广阔的想象力,是儿童的个体生命与外界相遇时,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创造生成能力,逐渐形成对自我、对人生、对世界带有审美能力的体悟。之所以如此重视诗性智慧,是因为在理性的统治下,儿  相似文献   

10.
论教师之思     
教师是思想者,"思"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其职业生活的重要内涵。从"思"的内涵与方式来看,教师之思可以分为日常之思、理性之思和诗性之思。日常之思会使教师逐渐远离其本真的存在,而异化为无专业性和无个性的"常人";理性之思彰显了教师作为职业生活主体的个体价值,通过理性之思,教师逐渐摆脱了肤浅与平庸,走向深刻与崇高;诗性之思是教师对其生活阅历、职业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融通式观照。诗性之思可以使教师的职业生活成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任务在于将"反思的人"和"行动的人"这两种人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其在完成这个审美教育的任务的过程中展示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可以通过美育使教师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自身的人格形象,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使理性与感性、现实性与超越性、当下性与永恒性实现平衡,从而使教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以培养出更好的学生。美学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师理想人格塑造的有力途径。教师要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审美修养,在教学中要用诗性的语言展现审美人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诗性的字眼;语文教学,应是诗性的教学。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哲学,要一直注重以诗性慰心,以诗意行教,以日益精湛的教艺挥洒才情,使课堂教学展现语文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学中的诗性展示表现在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教学情感、教学节奏等方面。无论语文教师是不是诗人,其内心都必须蕴含一份涵养深厚的诗魂,课堂深处都该有一缕缕诗意的回荡。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初为人师时,我一直以"一个好教师胜过万卷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一个"好教师"是我的追求.但长期以来,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似乎一直是觉得模糊的,当我见到"智慧型教师"这个名称时,我对好教师的理解忽然清晰起来:一个好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智慧型教师.  相似文献   

14.
连子波 《师道》2011,(2):19-21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艺术。如果说课堂应该是一个作品,那么教师作为创作者则为一条道路,他将自己的作品引向纯粹自圆之境。让课堂成为诗一使课堂的进程具有诗的节奏感、使教学的内容具有诗性美、使教学语言具有诗的品质、使教学思考呈现更深沉的美感,无疑将使教学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教师的生命也将从纯属辛劳的境况中获得新的意义,从而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获得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学校有一个传统,每次的教师会议都开成专题会议,或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或沙龙。大会是这样,小会也是这样。2010年11月,我校召开了有效教学研讨会,2011年10月,我们又在学校举行了长三角"诗性的有效课堂"同课异构活动。按理说,在"有效课堂"前加"诗性的"三字纯属多余,"有效课堂"就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是指学生在课堂得到包括学业在内的全面发展。但是,有许多事情,到了实际操作层面,概念就会异化,"有效课堂"正是如此,被窄化成与考试、与中考、与高考有高相关度的课堂。2011年11月,我们又举行了以研讨"有效课堂"为主旨的教师大会,正是上述活动的一个延续。何谓有效听课?听什么?如何听?几位专家型教师作了发言,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思维层面、情感层面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在努力践行诗性教育。诗性教育并非诗性与教育的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教育需要诗性、诗性需要教育的融合。我们提出诗性教育,是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找到一个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教师发展注重的往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发展带有明显的物化、技术化的倾向,难以实现教师由理性人到审美人再到道德人的渐次跨跃。鉴于此,教师的诗性智慧值得引起我们的再次关注。一、诗性智慧的溯源与界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曾经多次强调好的作品是诗,渗透着诗性,这既是他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自己创作作品的出发点。《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其中诗性的贯穿也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史铁生对“诗性”的理解出发,进一步探寻《我与地坛》的“诗性”所在,再一次感悟该作品的魅力,找寻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性智慧是维柯《新科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而作为这一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的隐喻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都是探讨人类艺术发生的重要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性智慧理论对艺术发生研究具有重要贡献,它既不同于从外部社会学角度考察艺术发生的"劳动实践说",而且也要比单一的"巫术发生说"和"游戏说"更为全面圆通。中国上古的神话、岩画以及乐舞等原始艺术遗迹,正是以隐喻和想象彰显了人类早期的诗性智慧,体现了人类对此在生存的超越性,从而也印证了诗性智慧理论对艺术起源问题解释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20.
<正>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首次提出"诗性智慧"的概念,他在《新科学》中写道:诗性智慧是原始人类"最初的智慧",或称之为"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是一种如同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诗性能力和心理功能,更是一种诗性创造。诗性智慧是人的最深层的思维方式,当代作家马步升的散文《绝地之音》正是创造性地通过想象和感受,使读者意会出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马步升使用三次看似相同但实质不同的"咧-咧-咧",经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