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句赏读     
《左传》简介:《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太史左丘明为解释《春秋》所撰.记事起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公元前464年,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学著作.  相似文献   

2.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 [赏读]诗题中的“岳”即指五岳之尊的泰山。《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两句是诗的尾联。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诗意是,只有登上泰山的顶峰,你才看得见群山在它脚下显得多么矮小!诗句流露出不怕困难、藐视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有所作为的雄心和气概。现在也可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抱负,立志要超越众人,领导群伦。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诗词的大花园里,不乏缤纷艳丽的名句奇葩。它们表面上是在写景抒情,而实则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活哲理,如果我们把它们当作营养快餐,每天选上三两句来咀嚼、品味直至吸收,必将在工作、学习乃至人生中得到启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出先秦《诗经  相似文献   

4.
1.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出处]魏·曹不《燕歌行》[赏读]皎洁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我的床边;夜晚还未过去,天上的银河却已流转到西方了。只有人儿,还在那里痴心地徘徊盼望。原诗是描写闺中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如果撇开诗的原意不看,单看这两句诗,倒也很有一种清寂柔美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常常发现同学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考纲要求背诵的文章都背熟了,高考中的那6分还是拿不到手。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记忆不准确,导致多写、漏写、误写;二是未能理解文章,造成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6.
时文赏读     
朋友一次练书法时,用行书匆匆草草地写了四个字:向死而生。我有些惊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朋友笑了,他说:“向死而生,与其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我仍无法领会,直到我看了——  相似文献   

7.
赏读卢浮宫     
巴黎卢浮宫,面积近20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小国梵蒂冈。 卢浮宫初建于800年前,那时还只是一个军事要塞,14世纪时被用作王宫。后来几经改建、扩建,到18世纪末,才改为国家博物馆。 它的藏物的丰富和博大,不愧为世界博物馆之最。它拥有许多最  相似文献   

8.
精品赏读     
《小学生》2008,(5):38-40
主持人:土豆哥哥他是你的阅读指南,能带给你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他是你的语文老师,能让你轻轻松松完成阅读练习!  相似文献   

9.
“愁”是一种内心的悸动.它夹杂着淡淡的悲哀和愁情。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愁”,它会从你的心底莫名其妙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多愁善感的词人们总是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通过对风雨花草的吟咏,或寄家国之愁,或抒身世之感,或言儿女之情,或叹春归之忱,无不写尽一生的哀怨情愁。  相似文献   

10.
刘齐的生活散文常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琐事,由于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及准确到位的生命体验,外加不动声色的叙事策略,往往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出其不意的阅读快感——《纽约理发记》正是这  相似文献   

11.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有很多文质兼美但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就采用找精彩片段、赏读美点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根据学情,通常采用如下步骤:1.根据问题需要,锁定目标片段;2.快速自读(默读、出声散读均可),找出关键词句,初步体会内涵;3.针对重点词句所蕴涵的情感,采用恰当的语速、语调、语气以及重音反复朗读,品味词句,加深理解与体会,感悟语言之美、思想之美。在讲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课《走  相似文献   

12.
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这么说过:“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读名句也应该这样。因为.名句一般是智者的智慧的结晶,包孕的往往是大思想.体现的往往是大智慧。简言之,名句非三读而不能有得也。  相似文献   

13.
抽象深邃的生命意识需要通俗形象的阐释。《智慧鸟》以小见大,由物及人,使读者在聆听一阵阵“悦耳的鸟语”,观赏一幅幅“晨鸟图”时不知不觉地从“窗外宁静的世界”进入人生哲  相似文献   

14.
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这么说过:"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读名句也应该这样.因为,名句一般是智者的智慧的结晶,包孕的往往是大思想,体现的往往是大智慧.简言之,名句非三读而不能有得也.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走过了由解放前的背读到建国后的讲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导读、研读这一发展历程。虽说这几种阅读教学方式有它们各自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总的说来,背读漠视人性,枯燥无味;讲读精彩了老师,灌输味太浓;导读虽然表面上重视了读,但学生的读常常是为了配合老师的教,亦步亦趋,缺少灵动;研读学究气太重,让人望而生畏。众所周知,语文阅读不是科学  相似文献   

16.
程鸣 《初中生》2007,(5):13-17,23
[时文链接一] 天赐良机 [美]保罗·哈维 高博译 1886年6月25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剧院里剑拔弩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文自有它的共性,好的作文总是凝聚着创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但愿我们从这些高考优秀作文中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18.
这篇日记写的是游历约旦沙漠深处的“玫瑰色的城堡”佩特拉时的情景与感受。佩特拉美得神奇,却缺少文字,对它的历史,人们只能猜测和想像。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应当关注隐蔽文明,处于这种形态的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比显形文明更多,而人们对文明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文字记载上,由此造成的恶果是“用几个既定的概念,对古今文明现象定框划线、削足适履,伤害了文明生态的多元性和天然性”。这篇文章吸引人之处不仅仅在于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还在于结构上的跌宕起伏、曲径通幽。佩特拉是一座梦幻般美丽的城郭,包裹它的崇山自沙地和沙丘上拔地而起,气势磅…  相似文献   

19.
阳关地处西北边陲,作者不辞辛劳去寻阳关,是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读者看到,作者是带着“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这个问题,前去求索答案的。作者在寻访阳关过程中,以中国历史为价值坐标,去观照、衡量唐朝以来的各种文化现象。作者以诗画皆称一绝的王维为范例,展示了唐人风范: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唐人的造像形体健美,目光平静,神采自信。作者指出,遗憾的是“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遗憾呢?作者的结论可谓一语中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20.
《废墟》就像一首融注着诗情与哲理的散文诗,作者的视角独特,澎湃的激情从字里行间喷涌而出,文采彪炳,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浸透了作者复杂而丰沛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在不长的篇幅中包孕了作者对历史、对文化的深沉思索。瓦砾碎砖,断壁残垣,荒凉的废墟使作者联想到历史的演进轨迹。在作者看来,“废墟昭示着沧桑”,记载着人类奋斗进程中的失败与失落;失败并非终点,它也是起点,是过程,是进化的长链中的环扣。在作者眼里,废墟不是文明的归宿,而是现代文明脱胎而出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