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数学课程目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与美国《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的"内容标准"和"过程标准"中的"目标"为基础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在目标体系、表述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而在课程目标的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则有许多共同点。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色、如何"博采众家,发展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美数学课程基本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美国《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的"原则"为基础进行比较,同时也比较了中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得出它们在六个方面的共同点,表明它们在基本思想方面有本质的一致性。还得出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存在着三方面的不同:阐述的范围不完全一样、行文的风格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不尽相同。"结语"中探讨了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色和如何"博采众家、发展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易良斌 《云南教育》2002,(28):20-2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是什么?数学教师对此应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数学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推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沿着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一、科学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首先从“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表达了新时期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提出了新标准,指明了课程发展的新趋向。学习、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不难发现: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标准指导数学教学,应关注数学教育的文化性,强调内容的现实性,弘扬学习方式的合作与自主性,提倡教学手段的整合性,以及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几则文论是对《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实践的心得概括。但《数学课程标准》毕竟是新事物,必将产生新发现、新方法、新问题,期待有识者继续实践、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命题,也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前提,更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两个基本假设。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都明确强调了"要用联系的观点"来设计课程与教学,并具体化为"三重联系":数学内部、数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马复 《江苏教育》2014,(14):27-30
数学课程内容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点,是显性的,但却非核心。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是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所在。文章结合《标准》的内容要求和数学课堂教学实例,简要介绍了与初中数学课程相关的若干"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表达了新时期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提出了新标准,指明了课程发展的新趋向。学习、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不难发现: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标准指导数学教学,应关注数学教育的文化性,强调内容的现实性,弘扬学习方式的合作与自主性,提倡教学手段的整合性,以及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几则文论是对《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实践的心得概括。但《数学课程标准》毕竟是新事物,必将产生新发现、新方法、新问题,期待有识者继续实践、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表达了新时期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提出了新标准,指明了课程发展的新趋向。学习、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不难发现: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标准指导数学教学,应关注数学教育的文化性,强调内容的现实性,弘扬学习方式的合作与自主性,提倡教学手段的整合性,以及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几则文论是对《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实践的心得概括。但《数学课程标准》毕竟是新事物,必将产生新发现、新方法、新问题,期待有识者继续实践、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论述充分确立了学生在数学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清晰地阐明了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即数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适应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表达了新时期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提出了新标准,指明了课程发展的新趋向。学习、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不难发现: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标准指导数学教学,应关注数学教育的文化性,强调内容的现实性,弘扬学习方式的合作与自主性,提倡教学手段的整合性,以及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几则文论是对《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实践的心得概括。但《数学课程标准》毕竟是新事物,必将产生新发现、新方法、新问题,期待有识者继续实践、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不仅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充分体现在我们数学课的练习设计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每堂数学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裴彦隽 《甘肃教育》2014,(21):37-37
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由于初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导致数学"学困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建构的学习,倡导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要求"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今后进一步发展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底,教育部颁布了经过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笔者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认识到修订后的数学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和全面。一、体例与结构的调整。本次修订在保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体例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上作了以下调整。1.重新撰写"前言"。在"前言"部分除了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课程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分层设计目标,实施异步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根据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考虑到社会、数学与教育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实验稿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修订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突出了数  相似文献   

17.
读了《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感觉有了明显变化,下面对《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的变化谈几点个人感悟。一"、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变了1.对数学的意义、数学教育的作用等的表述变了。重新阐述了数学的意义与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7年6月征求意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在阐述数学教育的作用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出"要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中央教育部制(定)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育数学中,对差生的名词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如:差生→学习困难生→进步慢学生……。但现实中各类各级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