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在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课一开始,我出示:把8个苹果分成2份,怎么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苹果纸片进行操作.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在小组内操作起来.过了一会儿,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有的说分成1个和7个,有的说分成2个和6个,还有的说分成3个和5个.正当我要问有没有其他分法时,田君蕾大声说:"一份是半个,另一份是7个半."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说:"不对,不对,怎么可能有这种分法?"有些学生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2.
我在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课一开始,我出示:把8个苹果分成2份,怎么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苹果纸片进行操作。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在小组内操作起来。过了一会儿,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有的说分成1个和7个,有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如何渗透合作学习进行了研讨。大家认为这节课可以从三个环节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把学生带来的物体先按小组集中起来,再分类。大组交流:你们是怎么分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有的学生按物体的材料分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课一开始,我出示:把8个苹果分成2份,怎么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苹果纸片进行操作。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在小组内操作起来。过了一会儿,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有的说分成1个和7个,有的说分成2个和6个,还有的说分成3个和5个。  相似文献   

5.
前不外,我听了两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同一课例《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在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的边、角特征时,两位教师共同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但操作时机和角度互不相同,教学效果自然也呈现出了明显差异。相关教学片断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有效合理选取活动材料 既然花了时间让学生去活动,教师就要好好利用学生活动的资料,关键是会用,否则会降低学生进行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时,在探究阶段,让同桌之间互相介绍各自带来的积木,再把带来的积木分一分,集体汇报为什么要这样分?结果,学生带来的积木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7.
师误一:虎头蛇尾。在某公开课《蟋蟀的住宅》上,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便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长什么样?"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词。反思:教师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否则质疑课题毫无意义,这一虎头蛇尾的做法形同虚设,浪费课堂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按照"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路径发展.为此,在计算教学中,动手操作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构算法的有效手段而被广泛运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教师对操作活动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与算法建构‘两张皮’"等现象.比如有的教师教学46÷2: 师:46÷2的商是多少?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分一分. 学生拿出4捆和6根小棒.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继续教学.  相似文献   

9.
如何准备,如何设计好“有结构的材料”,过去我是不重视的,满足于“有教具、学具”去上课就认为不错了。在教《怎样认识物体(一)、(二)》这两课时。由于设计不同,效果有极大差别,这才引起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有结构的材料”一定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包含有概念形成过程的活生生的东西,它是教师匠心独运的体现。——编者) 《怎样认识物体(一)——水》这一课,我为每组准备了装满水的水槽和玻璃杯,让学生去观察,了解水的性质。课上学生如何去玩水?如何从中探究水和其它物体的不同,如何了解水的特点?这些我并没有认真去考虑、设计。结果,探究开始后,有的学生盲目玩水,有的坐在桌旁漠然观望。研讨时只有少数同学能讲几条水的特性,大多数学生是在听了别人的发言之后才知道怎么回事的。  相似文献   

10.
一、以游戏方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游戏法则融入体育课是体育教学兴趣的直接来源。如,体育课中的"长跑"项目:上课开始,当教师说今天我们这次课的内容是长跑时,有的学生听后面无表情,有的学生恐惧抵触,有的甚至产生厌恶感,因为大家觉得长跑很没意思,又累又无聊。这时,教师看到学生失望的表情就紧接着说:"今天的长跑  相似文献   

11.
“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节口语语文课上,一位教师设计下这样一个环节:(师同学们,每个人部有一些小缺点,那我们用什么方式给朋友提出呢?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提建议朋友才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小组讨论”很有意义,因为在场的每个学生都会设身处地地去想:我希望人家用什么方式给我提意见,我就把这种方式说出来。而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每个学生有了表达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美丽的彩虹》这一课时也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我事先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彩虹,然后…  相似文献   

12.
<正>前不久,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其中的一个小片断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学片段】师(黑板上画好一个长方形):"黑板上的图形认识吗?你在哪些物体的面上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学生一一列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师:"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长短不同的小棒,你们能用它们摆出一些长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指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前摆长方形,可是这个学生不知是紧张还是怎么着(事实上,谁也不能非常精确地摆好),怎么也摆不好,下面的学生急得直  相似文献   

13.
动手实践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广泛存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但当前很多操作活动有"形"无"质",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有的学生漫无目的地操作,秩序混乱,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学生操作才刚刚开始却又草草收场,体验不够充分;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操作着学具,却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脱节,让操作失去了本质.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在学校举行的"新教师亮相课"活动中,我听了三年级一位由美术改教数学的教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听后,我感受颇深:要想备好数学课,读懂教材中的细节很重要. 课一开始,该教师就出示了一些事先剪好的图形(半棵松树、半只蝴蝶、半座凉亭等),让学生猜这些分别是什么图形,学生很容易就猜出来了.教师随着学生的猜测逐个打开图形,并故作惊讶地问道:"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呢?"学生侃侃而谈,有的说:"因为两边都是一样的."有的说:"因为它们都是对称的."这时,老师就小结道:"像这样两边一样的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下面这篇文章探讨的实际上不仅是如何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的问题。探讨这两个问题,对于广大校长提高管理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很有现实性和必要性。编发这类的争鸣文章,将是我刊的长期任务。该出手时就出手江苏...  相似文献   

16.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新课改理念给课堂带来了一派勃勃生机。然而,在此背景下数学课堂也渐渐开始泛化:形式化的合作学习,走过场式的操作活动……这些充斥课堂的操作活动,到底具有多少思维含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成了我们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一、关注操作内需——"学生的手,学生的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推崇,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喜欢让学生"动动手"。然而,有些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未真正理解操作  相似文献   

17.
冲突一:情境创设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师:(课件出现了皮卡丘)小朋友,今天皮卡丘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学生一下子兴奋了起来,有些小朋友开始嘀咕着有关皮卡丘的信息。师:瞧,皮卡丘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礼物,那是什么呢?(教师拿出一袋糖果和花生)学生更加高兴起来了。接着教师就和学生抓起了糖果和花生开始了这一课的教学,皮卡丘再也不见踪影了,而在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继续皮卡丘的话题,有的则说起了糖果和花生,场面非常热闹。  相似文献   

18.
教《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一课时出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在教给学生闻、尝物体的方法后,让学生亲自闻一闻,尝一尝自己带来的水有没有气味和味道。学生闻尝后纷纷举手,一个同学回答说水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有的同学却说水有甜味、也有的说水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面  相似文献   

19.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体现"语文味"的显著标志。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如果操作不当,教学结构则显得臃肿,甚至使文本解读的思路受到严重影响。如《小虾》(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课的教学——师:小虾吃东西时怎样有趣呢?请同学们画出有关的动词。认真品读这些动词,你们从中感悟到什么?  相似文献   

20.
实例导入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本班“先进集体”奖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使奖状便于保存和展示”的问题。学生提议给奖状做一个镜框,教师用微机演示做好的镜框,并问:“要知道做镜框用了多长的木条,是指镜框的什么?”(周长)“要知道需要多大的玻璃又是指玻璃的什么呢?”学生有的在议论,有的在张望,有的摇头。过了一会儿,教师引出课题———面积。探索新知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找一找哪里有“面”。他们说出了课桌面、文具盒面、天花板面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从而概括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