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淌出无限的神韵美,这种审美源于作家审美观照中的物我契合,从而形成静穆悠远的意境,它把人的生命意状、人生情致和山水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是人类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它能通达一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是人类生命韵致的审美绽放。  相似文献   

3.
鲁迅散文诗<希望>的创作源于某种寂寞,其中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与作者的个人生活环境及生命状态有关.为打破寂寞,作者踏上了寻求希望的精神之旅,然而最终面对的却是"无"."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一种更为本原的认识境界和存在状况.作者的精神之旅于是具备了某种形而上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川北“王皮影”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地位岌岌可危,然而在全国各地皮影戏整体衰落,有的地方皮影戏甚至消失的情况下,川北"王皮影"这一门曾经濒危的民间艺术却焕发新姿,成为阆中市文化旅游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究其原因,除了拥有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外,在造型、色彩、剧本、唱腔等创作环节中所蕴含的独特风情民俗意味和敢于大胆革新的精神也是其艺术生命得以维持的关键。本文是在搜集资料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王皮影"传承人的访谈资料对川北"王皮影"的艺术特性做出的尝试性探析,以期能对川北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正唐代交游酬唱、读书山林之风很盛。文人义士常常要到幽僻之地去探访那些远离人群的友人或僧道,可由于信息、交通的落后,不可能有即时探访预约,"寻访不遇"的情况也就无法避免地经常发生,于是,自然产生了许多"寻访不遇"的诗歌。"寻访不遇",不仅是唐代诗人的一种个人生活遭遇,更是诗人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的展现。细细品读,滋味酽酽。  相似文献   

6.
唐代交游酬唱、读书山林之风很盛。文人逸士常常要到幽僻之地去探访那些远离人群的友人或僧道,可由于信息、交通的落后,不可能有即时探访预约,"寻访不遇"的情况也就无法避免地经常发生,于是,自然产生了许多"寻访不遇"的诗歌。"寻访不遇",不仅是唐代诗人的一种个人生活遭遇,更是诗人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的展现。细细品读,滋味酽酽。一、因"不遇"而现奇景  相似文献   

7.
神奇的眼镜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终于盼来了同学们最喜爱的大型活动--艺术之旅.在"艺术之旅"的活动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还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眼镜.  相似文献   

8.
剪纸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存在已久, 2003年被列入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艺术趣味性强、材料易得、成本低廉、制作方法简单.开发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剪纸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更了解剪纸艺术,了解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形态,提高审美水平,培养爱家乡、爱祖国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瑰宝的精神,有益于学生开发智力,活跃思维,...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9-15
在儒家哲学的语境中,生命的真实和整全,非一节时空片段之现实存在所能表达和呈现,某一具体时间、具体情境中的生命的现实存在,并不就意味着它实现了其真实的存在。对于生命真实存在"历程"的察觉和体验,需要生命主体对经验流变的把握,以及伴随经验流变过程而同时实现的自我主体间转换(超越)。一切纯粹的心理活动和自我主体的确认,皆本于能自觉而后可能,故人之生命真实存在的历程由心之"自觉"而呈现。"道不远人",生命主体随处直下自觉人性之自然,将我之"我性"与我之"人性"合而为一,即为真实自我的实现,亦生命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不仅回答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路径和前景问题,而且对中国艺术的繁荣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获得欣欣向荣的发展,但亦存在着不良的倾向。经历了"文革"之后,许多艺术家重视西方的艺术理念和方法,以西方艺术作为导向标,忽略了本土的艺术传统,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如果想迎来中国的文艺复兴,艺术界首先要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重视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使更多隐匿在民间艺术中的精品呈现在大众媒体中,丰富当代国民的精神世界;其次,艺术界要更多地从传统中汲取滋养,推陈出新,实现艺术传统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化"与"化人"。文化价值的主要功能是表达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反映生命的时代本质特性和走向未来之境的可能性。当代文化艺术的定位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审视和选择的一种深化,在文化选择中不断提高选择主体——现代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之根系乎人,文化目的则是为了人——人自身的价值重建。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是对主体  相似文献   

12.
河南民权画虎村的虎画属于农民画,无论是从画面语言还是从精神内涵来看,其虎画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原始民间艺术特色。画虎村的虎画在艺术语言上采用灵动多变的线条和简单朴实的构图,色彩庄重而富有表现性。在审美情感中,画虎村的艺人们追求着老虎固有的雄浑威猛的生命精神,这种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国美善一体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伴随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进入人们的接受视野。浪漫主义它是大众对理想与自由的精神承诺,是一种"类本质"的阐扬。王安忆的创作就显示出对这种立场的诗意追求,她将浪漫主义视为一切艺术之根,其作品中所呈现的主体性、民间化和英雄性是对浪漫主义精神的最好注解,作家固执地以宏扬个人的精神世界来建构她的"精神之塔",进行着自我的"浪漫之旅"。  相似文献   

14.
<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信仰,就是要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走过25年的"教海探航"俨然已成为怀揣教育理想的弄潮儿们的精神坐标,越来越多的"水手"在一年又一年的"探航"中以自己的实践探求诠释着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追寻契合学生生命成长需求的崭新密码。于是,"教海探航"慢慢成为一种积极的信仰,渗进虔诚的探航人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自己十余年的探航之旅,我发现"教海探航"是有魔力的,它能将我的身心完全吸引,让我莫名地为之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涅槃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说:"生命是一株傲立冰天雪地的腊梅,只有经历了风雪的洗礼,才会释放馥郁浓香。" 路遥--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作家,用纯粹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之旅,是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之旅;学校"全人课程"成长与丰盈的过程,也是教师课程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过程。为了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我参加了学校的"数学磨课俱乐部",一共参加了7期,成为"磨课"最多的数学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我实现了从理论到艺术再到生命的"三跳",真正领悟到了课程教学的真谛,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璀璨的民间艺术文化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如剪纸艺术、布贴艺术、刺绣艺术等。跟这些传统的艺术比起来,皮贴画应该算是现代经济发展"雨后春笋"的产物,它正以自己迅速前进的脚步向大家预示着它蓬勃发展的势头。我校开展皮贴画研究课题不仅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校结合本地的皮件艺术优势进行的一次重大尝试,更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8.
"井陉拉花"是流传于井陉县境内的一种优秀民间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非遗之美,让优秀的民间艺术与学校艺体教育有机融合,并使之得到有效地推广与普及、创新与发展.多年来,当地教师通过编写教材、培训师资、培养新秀、"操舞"融合、活动搭台等多项举措,切实将"井陉拉花"引进校园、带进课堂、融入课间操,如此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又让"井陉拉花"这一民间艺术奇葩真正根植于校园,并绚烂绽放.  相似文献   

19.
<正>暑假研学游去哪儿?如果你是一个热爱艺术创作的人,不妨跟随大器创艺美术教育一起到贵州安顺,开启一场不拘泥于教室里的想象的艺术研学之旅。在这里,与小伙伴探索黔中秘境,寻访大明风华,体验风土人情,用艺术之笔描绘黔地自然风光与多彩人文;在艺术中表达自己,发现世界的美好,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厚植爱国爱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进化论尤其是社会进化论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1900年以来中国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自卑情结"主导下进行现代转换的,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缺乏对艺术自律和自觉的关照。如果想迎来中国的文艺复兴,艺术界首先要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重视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使更多隐匿在民间艺术中的精品呈现在大众媒体中,丰富当代国民的精神世界。其次,艺术界要更多地从传统中汲取滋养,推陈出新,实现艺术传统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