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魏国华 《考试周刊》2009,(8):156-159
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在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已成为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形式之一、但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本文作者发现在当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时还存在着合作形式表面化、合作评价单一化等低效现象.这些低效现象制约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在分析低效现象的基础上,作者着重从转变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丰富小组活动内容.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预备工作和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进行探讨,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问题所在,并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小组合作的恰当时机、评价机制的有效性这几个方面,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目前正在被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对造成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对策,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实施"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次被广泛地应用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身心培养以及成绩提高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十分受小学英语教师青睐,并且出现了诸多小组合作低效现象。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产生这种低效小学合作学习的原因,并针对低效现象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多低效现象。为此,教师重点针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低效现象展开研究,进一步探讨其解决策略,以期为扭转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了推广深入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在初中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创新。然而,在很多初中院校,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存在着低效化的问题,影响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成因研究及解决对策的提出,希望能够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院校获得更好地开展做出一份贡献,进一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合理科学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能拉进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可谓一举多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存在“低效”现象,未将小组合作学习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谈谈看法,希望能为同行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表明了教师从过去关注如何"教"向如何引导学生"学"的行为转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运用把握不准,导致合作学习的效果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有时甚至出现低效与无效和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影响教师对这一学习方式的认识和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入推进。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环境下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但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师生关系不和谐、学习环境不宽松、合作小组不均衡、问题设计不恰当(过于简单或难奥无话)、合作时间不充足、合作技能较贫乏等,致使合作意识不明确、合作讨论不深刻、合作交流走过场,表面热闹实是吵闹,看是完美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变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层出不穷。如山东的"杜郎口模式"、广州的"生本教学"模式,其实质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这是当前课堂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实践中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和操作不当,使得合作学习表面化、流于形式,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存在着低效现象。为此,本人就这些现象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解决策略,在这里与大家共勉。一、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