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武帝发现太史令这个职位,已经空缺快三年了。除了司马迁,似乎没任何人适合担任。武帝果然任命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从此,司马迁结束了“皇帝家仆”的郎中生活,成了官居在士大夫之列的太史令。他迁出皇宫中,紧接着就投入了太史令工作。按照规定,太史令主管宗教活动、天文历算、公文档案,并负责记载国务活动。各级政府给中央的报告,必须同时抄  相似文献   

2.
李俊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16-18,52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给其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此书中,司马迁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极大的痛苦,表现出了他为理想而忍辱负重的不屈意志,阅读《报任少卿书》,似在阅读司马迁饱含血泪的人生之路,从中可感受到司马迁高尚而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对司马迁的天人思想研究,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毫不怀疑地把《天官书》正文当作司马迁思想;一是认为他接受了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思想,宣扬了“天人感应”神学.本文认为,《天官书》正文乃司马迁之前的史官所作的天象记录,《天官书》的论赞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司马迁是站在时代的巅峰上雄视千古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位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天人”问题给予如此强烈的关注和进行过如此深刻的思考。说他宣扬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或说他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都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用他全部的生命,“述往事,思来者”,谱写了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太史公书》。他在这部伟大的史诗里,以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睿认识,启迪着炎黄子孙的智慧,以他是是非非的正义裁决,滋育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司马迁的一生遭际是极其悲惨的,他既无辜罹受专制帝王残无人道的摧残,还备尝封建士大夫的诟辱讪笑;司马迁的一生又是无比光辉的,他的高峻浑雄的人格永远值得后人仰慕,他的名山事业赢得了全人类的普遍崇敬。“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司马迁用《太史公书》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坚过金石的不朽丰碑.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绝唱:《史记》。而他的人生际遇和他的作品交相辉映,一起成为不朽。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游历全国,考察民风。真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接触到宫中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作《史记》,其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他在《太史公自序》篇末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这可谓是他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那么司马迁对他们作人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李长之先生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版)一书中早巳指出,司马迁在人格方面,是追慕孔子的。“司马迁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反现实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都有深深的孔子的影子。”(见该书第三章)孔子的理想人格,也就是司马迁的理想人格。他正是以这个尺度来衡量他笔下多样各色的历史人物,或褒扬、或鞭挞、或讥刺、或同情,无不带有他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里仅就《李斯列传》从这一角度略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明他的写作《史记》的意图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确,司马迁的“天人之际”学说,是他的历史哲学的核心,是他的政治见解的理论基础。司马迁的写作《史记》,不仅是记载史实,而是通过史实表现了他对人对事的“论次”精神。所谓“论次”这里就有他的历史哲学和政治见解。那么什么是司马迁的“天人之际”学说的具体内容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来,在编一本《考场作文指导》的书,凡是涉及到“耻辱”“痛苦”“抉择”“生与死”“正视历史”“追求真理”“说真话”“方向”“人生”等等话题,全国各地的考生,不约而同地拿司马迁爷爷来当例子。伟大的司马迁啊,凭着他失去的生殖器,给一个个高中学生指明了人生道路!2006年天津高考题《愿景》,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经典名言”是:“尽管司马迁多次遭受宫刑,但他忍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还是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伟大的《史记》。”这位同学真是见识高明,以为司马迁爷爷的生殖器是壁虎的尾巴,可以割了一茬又一茬!从前还见过一个考生,让汉朝…  相似文献   

9.
爱奇是司马迁审美倾向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倾向,使《史记》一书在显露出奇异色彩的同时,更具有其他史书不可比拟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从司马迁对品节高尚、功业卓著的奇才之士的欣赏与偏爱中,可以感受到他想建功立业的强烈进取心。  相似文献   

10.
正一、阅读一个故事师:昨天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我们先来聊聊《史记》、讲讲司马迁。生:我先说说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11.
使用家仆是中世纪晚期英国贵族家庭的普遍现象。本界定依赖关系为贵族和家仆的相互获得意义。一方面,贵族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以及各种政治实践均需要家仆的参与和纽带作用;另一方面,家仆通过在贵族家庭中服务,不仅获得较好的生活待遇和教育机会,还获得各种社会特权,并形成一些有用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贵族家庭也为家仆流动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报任少卿书》释义补正易健贤司马迁留给后世的自传体文章,现在能见到的只有两篇。一篇是列于《史记》全书之后的《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序》),另一篇是载于《汉书·司马迁传》中他写给任安(字少卿)的一封书信。《汉书·司马迁传》其实是这两篇文字的拼接组合,...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中,专门写了《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两篇(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二篇),阐发他的自由的经济管理思想。梁启超曾评价说,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西士所论,有若合符”。胡适也曾说过:“司马迁独唱一种替资本主义辩护的论调”。尽管这种评价有失偏颇,但是,司马  相似文献   

14.
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重新出版了,这对我们研究司马迁和《史记》来说,是很有意义的。长之先生的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评价司马迁及《史记》的专著。长之先生在这本书里,以他特有的优美的笔调,高度评价了司马迁和《史记》,并从哲学、史学、美学、文学的角度全面分析、论证了司马迁及《史记》的思想和艺术。全书充满了闪光的语言、精辟的论断、深刻的论述和翔实的引证,尤其是其中许多富于开创性的见解,更给人以无限的启发。以后的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论著中的不少的论点,都可以从长之先生的这本书里找  相似文献   

15.
<正> 司马迁穷毕生精力研究社会历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不朽的贡献,与他注重考察社会经济,立足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总结历史不无关系。保存在《史记》中的《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是司马迁经济研究的两卷主要著作。这两卷著作集中地反映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经济理论水平,在我国经济思想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他提出了重视工商经济的主张,总结了一整套关于发展工商经济的理论。这套理论和他的史学一样,“成一家之言”,形成了司马迁独具特色的工商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6.
鉴于《史记·天官书》正文部分与论赞部分之间在天人观上的对立,导致了对司马迁天人思想评价严重失当,笔者曾于《走出司马迁天人思想研究的误区》一文中提出一个假说,本文就这一问题依据《太史公自序》和《天官书》作了进一步的探究。文章认为,《天官书》的正文并不代表司马迁的天人思想,它只代表官方的天人思想,《天官书》论赞部分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同时提出,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是一元的,并无自相矛盾之处,也不存在天道观与人道观的二元对立或神秘思维与理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矛盾冲突;司马迁的天人思想代表着当时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雇佣家仆是英国社会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贵族家庭尤其如此.本文分析了家仆在17世纪的英国社会流行的原因,及其家仆与主人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提起司马迁,人们首先会想到与他有关的两件事,一是他撰写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一是他受过宫刑。可以这么说,由于司马迁的名气,在受过宫刑的历史人物中,司马迁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也就与宫刑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他生前把宫刑当作奇耻大辱。司马迁与宫刑的关系,也是历代史家和学者研究司马迁时避不开的一个话题。究竟宫刑给司马迁和《史记》带来怎样的影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身为汉武帝朝廷的中书令,虽身系史官,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矢志撰写《史记》,在传记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独步于汉代乃至后世,孤高难及,有如空谷足音。如宋人所言:“六经已后,便有司马迁;三百五篇之后,便有杜子美。……故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二书亦需常读,所谓‘何可一日无此君’也。”①但他又生活在“赋脉繁茂”的有汉一代文学的氛围中,且又“雄于文”,②即善嘱文并兼具文才。所以,他自然会以赋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创作。这样说来,他也是一个汉赋作家,虽然他不是专门的赋作家,不像贾谊…  相似文献   

20.
一个真正出色的史家,都有着以一人敌一国的力量。以一人敌一国,这是唐德刚给台湾《传记文学》创始人刘绍唐的一句评语。用长远的时间尺度来衡量,一个真正出色的史家,都有着以一人敌一国的力量,中国的司马迁、陈寿、司马光,希腊、罗马的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吉朋,他们凭借自己的传世之作,无不做到了这一点。口述历史是记录历史的最初形式,司马迁文采风流的《史记》就采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但是,提起口述史,很容易想起唐德刚这个名字。我最早读到他的书,就是1988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的那本《李宗仁回忆录》,正是这本书和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成为他对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为中国近现代的口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