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语文教学十分的重要,渗透情感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语言精妙,领悟文本描绘的语境,从而陶冶小学生的美好情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3.
<正>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巧用文本资源,随文练笔,迁移运用,可以让读写结合更有味。一、品味语言,找准读写结合生长点教材无非就是学生积累、感悟语言的"例子"。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通过文本阅读,参悟秘诀,发现文本的语言特色,寻找生长点,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规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童年的水墨画》(林中)"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  相似文献   

4.
5.
6.
7.
“数学教学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成了数学改革试验的口号。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要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就应从课堂教学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从而知道数学也具有生活味。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通过用词说人、模仿说话、情境会话、展开辩论、记者采访、导游面试、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口语交际溶入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9.
冰心奶奶在《只捡儿童多处行》中说":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说得多好呀!其实儿童就和花儿一样,如果老师能走进儿童的世界,把课上到他们的心里,那么每一个儿童不都会像一朵朵花儿那样幸福地开放吗?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认为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儿童的知、行、意、思、情,才能真正达到上述标准。一、知情交融——让儿童世界更有人文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境"一词。他认为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性质特点出发,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语文,以使学生在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跨学科学习”,语文跨学科学习对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汉字,走近“米粒”,徜徉城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多个学科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吸收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周彬 《教师》2012,(22):71-71
一切科学和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既是一门科学,同样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从哲学层面审视,语文起源于生活,是对生活艺术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7.
语言品读根植于文本,是基于“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理念。教师根据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抓住一些较为有效的训练点,通过灵活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有滋有味的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从而达到得意、得言、得法的效果,让语文学习更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只重视书本的学习,造成了相对封闭的语文教育系统的现状,我们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双轨”教学为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大量读写为前提,本眷“复合主体论”的观点,充分发挥老师指导学习方法的作用,大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理念,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背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实行课堂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徐莹 《考试周刊》2013,(20):41-42
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一是讲述故事,激发兴趣;二是师生共读,营造氛围;三是指导方法,强化兴趣;四是展示成果,巩固兴趣。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中积累和梳理都很重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课标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高中阶段,学生应该注重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同时,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