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使受教育者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国道德教育传统中"为他性"的教育并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认为主体性的价值体现于对他者的责任之中,自我与绝对的他者之间有着责任的伦理关系。列维纳斯通过对绝对他者的发现,在道德标准不一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依存,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中个体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对他者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认为,以主体为中心的价值哲学带来了主体对客体的压迫、占有,引发了一系列现代性危机。对此,应当以主客统一的方式重构自我和"他者"的伦理关系。当前,许多青少年对生存方法、生命意义等认识不足,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会产生压力感、虚无感、危机感甚至出现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所以,应以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出发,重构青少年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提高青少年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3.
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萌发于20世纪末,发展于2001-2007年,成熟于2008年。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的主题应用主要包括教育意义、主体性教育、道德教育、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责任。与国外相比,国内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研究起步略显迟缓,研究主体略显孤立,理论解读略显偏颇,研究立场略显模糊,研究论域略显狭隘,研究形式略显单一。  相似文献   

4.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了一种称之为"他者"的伦理学,他认为真正的主体性在于为他人担责。由此观照学校管理文化生态,我们让每一个校长都以"重要他人"的身份出现在教师面前,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第二我",让整个学校的教育秩序统一在"我"作为"他者之他者"的文化生态中,由此确立教育存在的伦理主体。  相似文献   

5.
列维纳斯以反对意志"自由"而著称于世,而中国的哲人庄子恰恰坚持意志的自主、自足,且庄子哲学并不存在列维纳斯所指出的传统哲学的种种弊端。列维纳斯之所以反对意志的自主、自足,是因为他认定意志自由会导致"杀人",然而,庄子的"玄想式的自由"并不会"杀人"。与对自我意志的压抑相应,对于他人的意志,列维纳斯主张无条件地顺从,而庄子则不同。列维纳斯的伦理要求在庄子看来是"遁天倍情"的"死人之理",庄子的玄想式自由对今人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冯建军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10-18,26
公共人的衰落已成为当代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的他者性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列维纳斯看来,他者是不同于我的主体,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我与他者之间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我必须为他者负责,为他人而活。遵守他者性伦理原则,公民必须具有关怀、责任、友爱与奉献等伦理品格。培育公民的他者性伦理品格,需要转变个人主体的观念,从为己到为他,确立他者的伦理主体;构建"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谋求我与他者的面对面的"相遇";唤醒公民爱与责任的良知。  相似文献   

7.
"他者"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隐含了西方对主客体关系的认知,展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极度张扬。列维纳斯从"他者"的维度审视现代伦理困境,颠覆了传统的本体性哲学,建构了形而上学的"他者"伦理。本文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出发,考察青少年道德主体性失落的问题表征、内在机理等,探索青少年道德主体性重塑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欧洲伦理批评与哲学紧密融合,以他性(alterity)、他者(Other)和现象学为关键视角,形成了形式上更为严谨的文学批评方式。很大程度上,正是法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对他者的强调,引发了解构主义的伦理学转向。本文从列维纳斯关于存在、面孔和话语的理论出发,探讨其主要的伦理学观念,最后点明其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内在矛盾性进行的揭示,即:文学批评如何思考、直面他者。  相似文献   

9.
伦理性始终是列维纳斯哲学的主旨,也是他质疑整个哲学史的立足点。列维纳斯对希腊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他把在巴门尼德那里开始确立的理性原则理解为作为实存者的人的孤独精神,这种理性原则是存在论的,它追求自我的内在同一性,而漠视了在存在论视域之外的绝对他者。在这一理解的前提下,列维纳斯则强调了自我与绝对他者的一种前存在论的伦理关系,绝对他者呼唤着自我超越自身的存在和孤独,这就是伦理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政治伦理是20世纪以来全球化产生的一个普遍性概念。勒维纳斯创立的正是这样一个基于伦理学的哲学范畴体系。尽管勒维纳斯"他者"的伦理建构对意识哲学批判不够彻底,其所指涉的伦理学思想却凸显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新视野,对于我国德育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中的“主体”不仅具有现代哲学中“主体”的一般内涵,同时还具有“为他性”、“伦理性”等多重特征。对教师的道德主体性有“道德代言人”、“立法者”、“道德完美主义者”这三个不同程度的要求。列维纳斯式的“道德完美主义者”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虽然难以企及,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不仅为教师对学校伦理的本质及优化的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向度,而且会不断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进而引领教师道德主体性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列维纳斯伦理美学是其“他者”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他认为艺术是“无世界的实存”,既无须依附于主体而客观存在,又脱离对客观世界的形式再现。以列维纳斯伦理美学思想观照儿童艺术教育,本研究发现其中存在对儿童“他者”的轻视、对儿童“艺术之梦”的破坏、对物质客体再现的执着等问题。根据列维纳斯伦理美学思想,现代儿童艺术教育应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13.
"他者"作为当代犹太裔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5-1995)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中地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与他人问题的思索。根植于多元族群国土的马华文学,有不少作品皆以"他者"——弱势民族为书写对象,除了表现从边缘中发掘人类的困境与现实关怀,更有反映个体与族群等错综纠葛问题之意图。本文在此归纳出几种马华文学中常见的书写"他者"模式,并以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为进行分析与论证,从伦理重建的视角重新阐释这些作品如何体现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  相似文献   

14.
列维纳斯他者责任理论对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梳理了列维纳斯他者责任理论的核心价值,提出在生命关怀教育中强化大学生他者生命责任意识,在对他人负责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态度,实现他者责任和自我责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不可避免是一种"唯我论"哲学。也是现代性语境下西方哲学危机的根源,在解决西方哲学危机上,列维纳斯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他者"理论,而《老子》中所提及的"道法自然""致虚极、守静笃""无为"等概念正是"他者"的中国式阐释。  相似文献   

16.
工程风险问题关乎人类社会生存,是工程哲学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生存论视域工程风险的界定是分析工程风险分配正义问题的逻辑基础。工程风险分配正义的基本逻辑首先呈现为经济学维度的"资本逻辑"和伦理学维度的"责任逻辑",这两种工程风险分配正义的逻辑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生存逻辑"的工程风险分配正义是对"资本逻辑"和"责任逻辑"局限性的克服。"生存逻辑"工程风险分配正义的实现主要依靠正义理念、制度正义和程序正义三位一体的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追求邻里和谐历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性境域下传统伦理道德的式微与市场经济下市民社会的形成,个人主义乃至道德虚无主义盛行,他人成为自我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列维纳斯在汲取现象学中他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他者与自我非同一的绝对他性,从而将他者作为主体自由的基础与目的,建构起"责任先于自由"、"我为他者负责"的责任主体观。从他者视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调节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不仅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当代建构和谐社会、尤其是人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哲学是"同者"哲学,没有"他者"地位,但列维纳斯第一个明确提出:"他者"更原始,是完全的、外部的、独立存在的存在者,自我不仅无权"杀戮他者",而且是为"他者"存在的。列维纳斯为人类展示了平等、和平的共存(共在)方式;但又没有否定"自我"的存在,只是质疑"自我",即自我与他者是一种共在。这是弱者的话语,因为根本不存在真实的、不带偏见的"他者"表述知识:时至今天仍然是丛林的世界。但"他者"的呼吁——和平的"共存"——是对极权性、排斥性、奴役性、唯我论的同一性思维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名著《夏洛的网》不仅因其友谊主题深受读者喜爱,其经典性更体现在作者怀特在作品中隐含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通过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理论中的主体与他人的非对称关系、责任先于自由两方面分析《夏洛的网》中费恩与威尔伯、夏洛与威尔伯、威尔伯与夏洛的孩子之间的爱与责任,论证了主体在为他者负责任过程中成为独特的主体,并实现了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他者"是法国犹太哲学家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根基,其核心就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伦理指向,以他者唤醒自我的伦理意识,实现伦理主体的重构。库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同样的的伦理向度,小说特有的伦理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库切立足于伦理的高度,以超越政治和种族的视野,将南非所经历的的沧桑与不幸纳入伦理学的观察视角,向读者呈现他者弱势群体在残酷的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存困境,执着地表达着自己重构伦理主体、重建自我与他者伦理关系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