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读史,读到两个有意思的故事。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富民强,凭借这个功劳,商鞅很是牛了一阵子。尽管他的变法,惹恼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这棵大树靠着,别人再咬牙切齿,也奈何不了他。  相似文献   

2.
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受封商地15邑,故称商鞅。为进行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将一根3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的南门,贴出告示说: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赐10两黄金。但人们都以为是骗人的,无人响应。商鞅又将赏金增至50两黄金,  相似文献   

3.
想起商鞅     
公元前338年,在陕西华县,一位壮年汉子被残忍地五马分尸,施以车裂之刑。那个汉子叫商鞅。100多年之后,天下大旱,中原各国纷纷出现流民队伍,可位处关中的秦国努力抓生产,促收成,保持了秦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秦国在天灾时的稳定得益于始自100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商鞅本是卫国人,但卫国为强邻所欺辱,已经衰落,有雄心大志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秦孝公是个理想的领导者,他想让秦国从内忧外患中走出,建立春秋霸业。商鞅到了秦国得其明主,秦孝公如鱼得水。商鞅清楚,变法的成败不在知法、立法,而在执法。因此立木为信,有了“南门徙木”的试验。商鞅…  相似文献   

4.
(一)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卫国人。他“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君列传》),年轻的时候,跑到魏国,在崇尚法家的魏国宰相公叔痤那里当一名家臣,研究和总结了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理论和变法经验。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显著成功,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并被封为商君。因此,史书上称他为商鞅。法家后学者辑录的《商君书》,记述了他的学说。《更法》是《商君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5.
商鞅,生于战国中期,是卫国国君后裔。曾在卫国做过小官,后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史记》说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看来,商鞅从事的师说还是比较驳杂的,但是,他反复宣传的是他的法治主张,秦孝公听商鞅的一番鼓吹之后,说:“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发言便坚定地相信法家思想,这说明商鞅的宣传思想具有针  相似文献   

6.
一、为什么从秦孝公写起,写秦孝公为什么采用略写? 此文的主旨是要指出秦朝的过错,秦朝有什么过错?怎样体现它的过错?作者有意分为秦国与统一中国之后的秦朝这样两个时期进行比较。对秦国,作者重点写它的兴  相似文献   

7.
救命之酒     
薛峰 《高中生》2014,(3):63-63
相传,秦孝公有一名爱将不小心犯下过失,按照当时的律例,应该斩首。但是,秦孝公想要救他一命。为了不违背律例,秦孝公设计一个特殊的行刑方法;刑场上站着两人,每个人手中各拿着一瓶酒。  相似文献   

8.
秦国从秦孝公开始,至秦王政结束,历时141年,完成统一。秦的统一不但包含地理区域上的联合,还包括权力上的集中。地理区域上的联合和权力上的集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效诠释了"统一"。  相似文献   

9.
贾谊的《过秦论》在写作上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且层层对比,对比到底,最终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怪圈。作者首先把秦国同九国进行了对比。文章一开篇便极力渲染了秦国的强盛。秦孝公凭借  相似文献   

10.
《更法》篇写的是杰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坚持革新变法的事情。事情发生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中期秦国。当时秦孝公想要改变管理国家的办法,颁布垦荒法令,这本来是发展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措施。但他怕天下的人议论他,所以犹豫不决,便同他手下的商鞅、甘龙、杜挚三人商量。甘龙、杜挚是儒家代表,极力反对变法,于是展开了一场论战。论战中,商鞅总结历史经验,列举大量历史事实,痛斥了甘、杜  相似文献   

11.
咸阳塔儿坡秦墓墓主身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儿坡秦人墓地形成时间与秦孝公迁都咸阳及秦人在咸阳的统治时间相吻合。从秦国人口迁徙的历史记载与该墓地的规模、墓葬形制、葬式、葬俗、出土器物及同任家咀秦墓地进行比较分析,塔儿坡墓地的墓主应是秦孝公迁都咸阳后的外来平民。  相似文献   

12.
<正>贾谊的《过秦论》仅仅用八百多字的篇幅,囊括了一百六十多年的诸侯纷争与王朝兴衰的人物事件,它在叙事方面可谓凝练而又不失生动,概括而又气势雄浑。然而,作为一篇经典的史论,在叙事与史实上却不尽相同,这正体现了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一、舍轻就重,寓理于事作者开篇直接从秦孝公切入,舍弃秦国以前的漫长历史,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其间事情的千头万绪可想而知,而作者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商鞅变法;一是西河之战。就西河之战而言,文中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苏秦说齐闵王》(《战国策》)中也说:"当是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处处需要创新,企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商家需要有新意的营销手段,广告需要新鲜的想法。如果我们墨守成规,那么社会就无法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创新是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冒险进谏。商鞅在秦国宣扬改革,遭到了众多大臣的激烈反对,但因秦孝公的信任,依然进行了变法。秦国由此面貌焕然一新,国力与日俱增,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苏洵的《六国论》开篇直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他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源在于六国本身,我却不以为然。六国破灭,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所谓“势不可挡”,六国再怎么维系统治,终无法阻挡历史的潮流。这个时代,是秦国主打的天下。秦国的国势蒸蒸日上,也不是一时强盛起来的。自秦孝公开始,便着手全面整肃朝纲,在商鞅的推举之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兢兢业业,没有丝毫的懈怠,为嬴政一统天下奠定了稳固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继秦孝公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扩大已有的基业,遵循前代的策略,大展鸿…  相似文献   

15.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易俗”,改革了秦国的旧制度,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称雄诸侯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成为春秋战国之际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司马迁肯定商鞅的历史功绩,《史记》中为他立了专传:“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史记》引文不再注明书名)在商鞅这个人物身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同  相似文献   

16.
选择题设计精选1.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感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强盛是必然的B.荀子把秦国...  相似文献   

17.
秦国咸阳是秦国历史上继秦都雍城、栎阳之后的最后一个都城,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都城。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从栎阳迁都于此,经过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至“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历经一百四十四年之久,跨越了战国、秦两个历史时代,在我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秦史在我国的封建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异常深远,这是不待明言的事实。但是,由于史料缺乏,秦史中好些问题至今尚不得要领,史学界的意见亦很不一致。比如,关于秦国封建制社会变革的问题就是如此。史学界同志比较多的意见认为,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是秦国封建制社会变革完成的标志。但是,秦国这一社会制度的变革究竟始于何时?它与中原的晋、鲁、齐的这一变革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意见就莫衷一是了。本文就是试图从历史的考察中去探索这些问题,投石问路,恳请史学界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19.
一、挖掘教材活力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变化,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若教材本身具有新颖性,教师在讲课时只要如实地把知识传授出去即可。若教材本身是枯燥的,则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其中新颖、活泼的因素。《商鞅变法》一课,教材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结果。教师在讲述时,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从秦国被歧视到秦孝公发愤图强,  相似文献   

20.
很多喜欢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使秦国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做了准备。可你知道吗?他却给魏国留下了遗憾。当时魏国的相国公叔痤(cuó)看出商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在自己病重时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认为商鞅年轻,又没有名声,所以沉默不语。公叔痤见状就说:“那你就把他杀了,免得他去为别国效力。”魏惠王表面答应了,事后却对他身边的人说:“公叔痤先让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商鞅,又让我把他杀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病得如此糊涂,真是不幸!”那时秦国正在招贤纳士,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便去了秦国,后来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