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兴地受训     
张婷 《大学生》2013,(17):20-20
正"黏性颗粒怎么过滤?你的布袋跟黏性颗粒一接触还能用吗?回去重做!""这能耐高温吗?而且稳定性也太差呀!回去重做!""成本太高!一个袋子就要这么贵,整个装置呢?这可行吗?实际吗?回去重做!""这标书怎么写的!别人看得明白看得清楚吗?回去重写!""打回重做"大概是以要求严而著称的带队老师杨国华的标志语了,然而,"铁面严师"杨国华却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不仅本系学生争相选他当导师,连外系、外院的学生也是如此,当不成他的"徒弟"就争着加入他的课题组,做不成课题就去找杨老师问问题、说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总之,千方百计受杨老师一训是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学生们乐在其中的癖好。这宁波大学的学生们,难道有受虐倾向吗?  相似文献   

2.
<正>"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下面的小故事不正是师爱的最好体现了吗?一根丝带的温暖上课整队时发现一只小手举得很高,定眼看去,是二(2)班的一名小女生,一边抽噎一边举着手呢,我走到她的身边,还没问她怎么回事,她已经迫不及待地带着哭音告诉我:"老师,他们都笑我。"我被她这句话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早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就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学习更多的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俗话说:一笔难写一个"人"字,就是说做人很难.但是陶行知先生简单的两句话就讲清楚了怎样教人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要实现陶先生所说的这两句话,作为教师,就要抓住教育的根本,掌握真理,教人求真.用求真教育点亮学生心灵之灯,让每一朵心灵之花盛开.  相似文献   

4.
明明老是板着指头做算术题,手指头不够用了,就加脚趾头。后来加上脚趾头也不够用了。他发愁地说:“这可怎么办呢/”姐姐在一旁说:“指头不够用,你不会用脑子吗?”明明说:“手指头和脚趾头那么多还不够用,脑子只有一个,不是更不够用了吗?”  相似文献   

5.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些朴实的话语,你有没有陷入沉思?今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斯人已逝,但他的思想依然闪光,指引着我们今天的教育之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然我们每天去学习很多的知识,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做人,明白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其他知识,才能把这些知识用于社会。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陶行知先生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真"的,即德中求真、学中求真、爱中求真,下面就对每个方面做一一解释。  相似文献   

6.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意思是说自己与任意两个人同行,那么这两个人中间一定有一个可以做自己的老师。虽然孔子是大学问家,但他仍然很谦虚,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还要向别人学习。你知道吗?这句话其实蕴涵了一个数学原理。  相似文献   

7.
老姜先生     
在蔬菜中,老姜先生的地位是最高的。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谚语流传了几百年,足以证明老姜先生的地位了。可是老姜先生十分孤独,因为大伙都不喜欢和他打交道。其实老姜先生的内心是非常渴望交朋友的。"我觉得老姜先生并不厉害。"茄子小声嘀咕,"像我还可以做成红烧茄子、咸鱼茄子,他呢?只能当调料,从没听说可以把他做成菜的。""我也觉得,他一身的辣味,我不也有吗?"辣椒觉得茄子的话有道理,"我们当主菜也行,当配菜也行,而且我们的衣裳多姿多彩,哪像老姜先生老一身土黄啊!"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还指出:"只有唤起人们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这说明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把学生从一个受教育者变成一个自我教育者,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秋霞 《河南教育》2009,(7):101-101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积极活动的过程。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很亲密的人际关系。教师只有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能在思想感情上使学生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奉献真挚的爱。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耐心。  相似文献   

10.
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有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偷快地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语文课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做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对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是一码事,在实践中能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是一码事.  相似文献   

11.
正"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这么富有哲理的话,出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之口。参加工作二十年来,我始终牢记这句话,在教育教学中深入钻研,不断探索,以"爱"为核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阳光教育风格,对学生进行阳光教育。一、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1.把关爱的阳光洒向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还指出"只有唤起人们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高中生的家庭作业不但没有完成,而且书写潦草,老师惩罚他:"乱七八糟的,必须重做一遍作业,快点好吗?"不知道是这句话刺激了他,还是他本来就带着情绪,只听他嘟嘟哝哝地说:"我哪有时间,我就是不做。"当着那么多的学生被"拒绝",教师只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提高了嗓音说:"怎么了,你作业没有完成,竟敢顶嘴?让你重新做一遍,你意见这么大?""我就是有意见,我不是说了昨晚我家出了点事情,影响了做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要想转化后进生,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转化工作的艺术。下面笔者就谈谈转化后进生的工作艺术之赏识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工作千丝万缕、琐碎繁杂。班主任工作能否开展得好,关键是学生是否信任和喜欢班主任。只有喜欢班主任,学生才会乐意接受他的教育。只有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教师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如何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认为需要"三心""二意"。一、爱心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是  相似文献   

16.
<正>偶然从凤凰网上看到了BTV(科教)的一段视频:15岁少年网上学习如何一刀毙命,杀死室友。后在接受警察讯问时竟淡定坦然:"我不知道什么是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这句话比起他杀人的行为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吗?我们的一切教育都离不开思想品德渗透,况且还专门设有思想品德课,这就是他在十余年成长中形成的人生观吗?酿成这样的悲剧结果,家庭肯定绕不开,家长自然难辞其咎,难道学校就可以隔岸观火,全身而退吗?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先生的这句话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我们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应成为其主线,只有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才能打开自己智慧的阀门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从"问"的三个阶段入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陈鹤琴觉得死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概括为"教师讲,学生听",儿童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一些未经自己实践考验的书本知识的地位,得到的全是间接经验,在他看来,"间接的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积累,对教育学生是重要的,不可少的",但这是不够的,还要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获得直接的经验,才能加深认识和理解,才能检验这些间接知识的真实性以至有所发明和创造.因此陈鹤琴指出:"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看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教材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20.
沟通     
正从教二十余年了,耳边经常响起几句话:"老师,麻烦您跟我们家孩子说一说,他只听您的话"。"杨老师,你把某某的家长请一下,让他自己请他不请,一点儿都不听话,还对着干。"等等。真的是我们的学生变化太大了吗?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难道就真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只是我们与孩子们的交流方式出现了问题。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方式沟通呢?下面我谈一点浅见。一、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在很多教师看来是有些荒唐的,"我给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