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也是地球独特的寒旱高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它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预警区和敏感区.201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高艳红博士聚焦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开展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陆面过程研究,研究了青藏高原3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通过高分辨率模拟揭示了中尺度过程在高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中的作用,探究了高原独特的陆面特征对陆面过程和区域气候模拟,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9):988-989
正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所针对西藏高原脆弱环境下生态保护与建设难题,揭示高寒生态系统格局-过程-功能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提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支撑保障统筹的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新模式,系统解决环境与发展协调、区域生态安全可持续等重大问题,编制专项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研发了藏北高寒退化草地恢复  相似文献   

3.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总面积120余万平方公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73—1979年组织大规模多学科综考期间,笔者曾两次进藏,在藏北那曲地区、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及藏东部分地区首次进行了沼泽考察,对西藏高原沼泽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其发展趋势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作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     
<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何跨越喜马拉雅传输到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龚平副研究员、王小萍研究员与合作者在尼泊尔和青藏高原南部海拔100~5500米的跨喜马拉雅大气POPs观测断面上连续3年观测,并结合气象和遥感资料,建立二维多介质传输模型,定量探讨了POPs翻越山脊和沿河谷传输的过程。研究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超过90%的POPs都沉  相似文献   

5.
中日合作亚洲季风实验——青藏高原实验(GAME-Tibet)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在海拔 40 0 0米以上 ,高原地面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加上高大地形的动力影响 ,其能量和水分循环对亚洲季风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深对青藏高原陆面过程的了解 ,是改善全球环流模式 (GCM)对亚洲季风以至全球天气和气候预报效果的关键。中日两国科学家历来对此都十分重视。原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组成单位之一 )同日本京都大学、筑波大学等曾联合主持了‘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实验研究’(黑河实验 ,1 988— 1 9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重大…  相似文献   

6.
刘伟 《资源科学》1984,6(4):51-55
西藏高原地处我国西南部,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在这样的气候生态条件下,麦类作物的光合作用等代谢活动及其群体的物质生产特点,均与低海拔地区有所不同。这方面在青海已有较多研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也作过短时间的测定。现根据近两年来本所的测定结果,对有关问题作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9月10日,中国科协组织召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高层次研讨会,邀请院士专家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现状、趋势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研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主持会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中国科  相似文献   

8.
动态     
正我国实现深水湖泊采样突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丝路环境"先导专项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团队利用搭建好的水上钻探平台,在西藏纳木错中心湖区水深95米的地方成功钻取长100.63米的湖芯,总取芯率达到98%。这是我国首次在青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获取超过100米长的湖芯,实现了在深水湖泊采样方面的突破。湖芯是指湖泊沉积物,是从气体或水体中自然沉降到湖底并堆积起来的物质,  相似文献   

9.
<正>位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中国青藏高原的"动物天堂"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期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未来将加大力度开展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简称"高原冰冻圈站")于1987年由中科院正式批准,由原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所和原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联合筹建,当时定名为"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2001年成为中科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网络野外台站;2004年,由中科院批准更名为"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2005年经科技部遴选,成为国家级特殊环境与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被命名为"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9年度荣获第一次"全国优秀野外科技工作集体"表彰。高原冰冻圈站是全球针对高海拔多年冻土监测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全球监测系统"中"多年冻土温度监测网"(GOSGTNP)、国际多年冻土协会活动层监测网(CALM)以及国际雪冰冻土数据网络中心的相关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气候环境     
《科学中国人》2022,(24):12-13
<正>从沙漠到香格里拉,揭秘青藏高原东部隆升历史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带领的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揭秘香格里拉的前世今生。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Bulletin)。以稻城香格里拉为代表的青藏高原东部高海拔森林景观曾经是一片低地沙漠,直到3400万年前才转变为现今的模样。研究成果重建了青藏高原东部5000万~3400万年前,从约600米的低海拔沙漠到约3500米海拔高山森林的隆升历史,揭示了约距今5000万年至距今3400万年的中-晚始新世,一个独特的古亚洲季风系统和以稻城香格里拉为代表的横断山现代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了解了季风对未来全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完成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考察工作后,根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要求,从1981年起将要把考察研究的重点转向横断山地区。 横断山地区地处我国西南的藏东、川西和滇西一带,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峡谷区。境内最高的贡嘎山海拔可达7590米,最低的河谷仅几百米,二者相差达7000米之多。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新组建的研究所之一,于2003年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正式批准成立。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立足构建青藏高原多圈层、立体式研究的野外监测平台和有特色、高水平的实验分析平台,克服高原艰苦的环境条件,开展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取得了大量丰硕成果,为推进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他不遗余力开展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设工作,为促进青藏高原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科协最新一届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朱立平研究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997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院特别支持项目和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研究工作计划实施顺利,“青藏高原深部状态与隆升的动力学机制”课题组、“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重大事件研究”课题组、“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筹建青藏高原研究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面积 2 5 0万平方公里 ,海拔在 4 0 0 0米以上 ,有“世界屋脊”之称 ,又被称做“中华水塔”、世界“第三极”等。青藏高原的演化与中国台阶式三大地貌格局的形成和演化、红土、黄土的形成和演化、亚洲水系的形成和演化等都有密切关系 ,它又是亚洲季风的“起搏器”和“调节器” ,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与地球南、北极一样 ,青藏高原的演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 ,中国科学院根据知识创新工程总体战略部署 ,着手组建青藏高原研究所。1 建所的意义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百余年间 ,主要来自西方的科学家、探险家 ,对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区,北边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边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面积约240×104k m2,占我国国土的1/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青藏高原作为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席位,并且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区域响应明显.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2):149-155
1月 7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出 1998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同日 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建成拟南芥、水稻突变体库 ,这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工作。   19日 冰川冻土研究所在青藏高原海拔 4 850米处获得两组树木年轮 ,这是我国首次获得青藏高原海拨4 50 0米以上树木年轮资料。   2 2日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向国务院提交“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咨询报告。   2 5— 2 9日 中国科学院召开 1999年度工作会议 ,路甬祥院长作题为“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迈向新世纪”的工作报…  相似文献   

20.
<正>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区,北边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边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面积约240×104km2,占我国国土的1/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青藏高原作为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席位,并且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区域响应明显。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