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卿 《考试周刊》2012,(10):179-179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去对待帮助过你的另一颗心,这就是感恩。在这个世界上,给我们最多的爱的人,莫过于我们的父母。我们要让孩子在感受父母爱的同时回报父母的爱,并从对父母感恩扩展到对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朋友和陌生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相似文献   

2.
学会感恩,要求每一个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当学生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尊重别人、爱护别人,怎样去帮助别人。让学生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感恩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是生活中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当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媒体中传播的不良信息正逐步腐蚀着学生的心灵,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学生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下滑。  相似文献   

3.
一、活动设计意图在三生教育活动中提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激发孩子感恩之情。感恩,即对自己身边的一切充满感激之情。从家人到朋友,再到我们整个生活的环境,都应该让孩子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只有学会感恩,孩子才会真正的热爱生活;只有学会感恩,孩子才会拥有一颗真诚的心。然而感恩对于孩子来说比较  相似文献   

4.
王德炎 《成才之路》2010,(31):I0003-I0003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情感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祖国、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一颗颗感恩的心,组合成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想要回赠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当培养孩子从幼年时起就有感恩之心。孩子有没有感恩之心,通常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有认知因素。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当孩子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可能产生报恩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怎么可能产生感恩之心呢?第二,要亲身体验。孩子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认为那是父母的  相似文献   

7.
宋军 《现代语文》2009,(3):10-11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别人所给的帮助,认恩、知恩,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素材、活动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切入学生个体心灵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现象、事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矛盾、仇恨和对抗,多些理解、宽容、友善和快乐,才能明确责任,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中国父母又是最最乐于奉献的一个群体.父母亲给孩子的关心很多很多.而孩子也习惯了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关爱.很少想过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9.
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教会学生心存感激,孩子就多一份宽容,自律与热情。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去体验和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懂得在接受他人关爱和援助时给予回报,不应一味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尊重和负责,与人为善,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善待自己眼中的一草一木。  相似文献   

10.
学会感恩     
媒体报道:一个初一女生,因为妈妈工作太忙没有及时给她买新书包,就采用自残的方式割腕自杀来要挟家长。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缺少些什么?我想,他们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一颗懂得回报、懂得感恩的心!  相似文献   

11.
乌鸦妈妈老后,小乌鸦便会出去找食物给老乌鸦吃;当小狗妈妈死后,小狗会一直守在妈妈的身边,这些都是它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蒋艳云 《教师》2013,(24):14-14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精神动力。近  相似文献   

13.
<正>思想品德教材很多章节渗透着感恩思想,要求教师借助课堂教学,挖掘感恩材料,整理感恩知识,进行感恩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在人生旅途中知恩、感恩、报恩。要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施感恩之举"。一、感恩的意义感恩,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心甘情愿地付出。一颗感恩的心,如同一粒埋藏在地下的种子。感恩不是简单的感谢,而是责任、自立、自强、自尊和追求阳光人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记住别人的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存有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20世纪30年代,钱钟书与杨绛在英国留学,生活很清苦,有时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但有一天,杨绛忽然  相似文献   

15.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因此,学校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活动,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激之情,真诚地努力地回报别人的付出,由此产生成长的动力,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感恩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的助长剂。学会懂得感恩,能化解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友谊情感也在感恩中得到升华。青少年更应懂得"知恩图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自己曾受到的恩惠,班主任更应以此为契机,教育青少年"知感恩,图回报"。  相似文献   

17.
“……我对八十中学的感情,就如同树之于大地。小树从大地的土壤中汲取养料和水分逐渐长大、成熟、枝繁叶茂,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大地以浓浓绿意和累累果实。这是一缕撕扯不绝、历久弥深的真挚情怀……”———摘录自王凤文的《工作手记》  相似文献   

18.
<正>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感恩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而这种"宝藏"在当今幼儿的身上,却逐渐淡化,甚至缺失……如今大多数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扮演被爱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长辈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生活中只知索取,不知回报,自然不会想着关心别人和感激他人,感恩不是"本能",所以"感恩教育"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相似文献   

20.
感恩之心,应该是人皆有之。当我们拜读《阿长与〈山海经〉》,能做到用心与鲁迅对话,且我们自己也有一颗感恩之心,或者自己也曾有过感恩的行动,就能获取这样一种信息:鲁迅对阿长有一颗虔诚的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