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这里,本文准备谈三个方面的问题。即《金刚经》流传概略;《金刚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金刚经》与唐代社会。因笔者学识疏浅,错谬之处,请前辈和同仁赐教!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流传最广的一部,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它是佛教大乘教派中一部纲领性的经典。《金刚经》出现于何时?一直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直接材料为佐证。日本学者中村元先生他认为《金刚  相似文献   

2.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现存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二品,计5176字。就邯郸大名尚存的《金刚经》碑刻,通过碑刻年代、大小、背景、部分碑文内容等方面介绍,从书法角度阐述石刻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对元赵孟頫艺术成就和对后世影响进行略述。  相似文献   

3.
崇经活动是唐时民众世俗佛教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当时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刚经》在其中的突出地住值得关注。本文对唐朝民众崇敬《金刚经》活动的主体、形式、轨仪、目的与经书的关系、时代背景等方面作了初步分析,指出是禅宗的兴起促成《金刚经》在民众中的流行,并影响推动其他佛经的民众崇持活动,最终使崇经这种古老的佛教信仰形式成为唐时民众世俗佛教生活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因此,禅宗不是阻碍佛教世俗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法会因由”是《金刚经》的开篇部分,述及释迦牟尼的起居、行乞生活,但其中隐含着整部经义理诞生的信息,本文集中就此方面内容给予阐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法会因由"是《金刚经》的开篇部分,述及释逛牟尼的起居、行乞生活,其中隐含着整部经义理诞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金刚经、金刚经变及金刚经变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变》,即敦煌莫高窟现存的《金刚经变相》;《金刚经变文》,指收入《敦煌变文集》中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它们各自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异同等,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金刚经》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法会因由”是《金刚经》的开篇部分,述及释迦牟尼的起居、行乞生活,其中隐含着整部经义理诞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庄严净土”系《金刚经》中阐明核心观念的一个重要段落,本文着重对其所蕴含的大乘般若思想给予尝试性阐释探讨。  相似文献   

9.
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源自汉文灵验故事,梳理这一故事的源流演变有助于考察应验故事流变历程。写经灵异故事之演变体现了民间写经、《金刚经》信仰等风气的盛行,折射了佛教普及化与世俗化的时代特征。回鹘译文反映了回汉民族以佛教文化为媒介的交流现象,记录了回鹘接受大乘经典的真实情况,对研究回鹘佛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刚经》是佛教般若类的重要经典,历来为之作注者甚多,"川禅师注"是其中较有特色且比较重要的一种。从文献记载及此种注文的年代与写作风格特征等方面考证了为《金刚经》作注的"川禅师",是宋代的冶父道川禅师,并评价了川禅师《金刚经注》的禅宗特色及其地位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刚经》与《心经》是汉译佛教经典,《坛经》、《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是本土佛教经典,均广为流传.究其根源,与佛教典籍多为语录体文体形式密不可分.本土佛教典籍的语录体文本则具有多元的包容性,呈现为故事化、韵文化、纪传体化及诗化的特征.禅宗语录体文本中的偈语,与中国诗歌相融合,既充分发挥了偈语的语义功能,又具备了含蓄的意境和耐人咀嚼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金刚经》是一部中国佛教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经典,所蕴含的丰富的佛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以及哲学思想、尤其是诗学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同经异译的角度对六个汉译本《金刚经》的佛教词语进行比较研究,将其分为语音造词和语法造词两类,并分析异文成因。  相似文献   

14.
佛教经典《金刚经》里面含有“空有不二”的哲学思想。在佛教看来,“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没有,而是“有”和“无”的统一体。《金刚经》中所说的有和无,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皆是同样的东西,有无只是空的二面而已。佛教说“空有不二”,意思就是指有和无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统一,不能看到空就否认有,也不要以为有就否认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世俗的经济政治生活决定着敦煌佛教和佛教艺术,敦煌俗众的信仰方式也不完全与内地相同。中晚唐时《金刚经变》在莫高窟大量出现,而五代以后却消声匿迹,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有它的个性。仅用“考经寻源”的方法、搬用内地佛教史的尺度来解释敦煌佛教艺术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献里有众多的《金刚经》译本,译者是12世纪中叶的西夏僧官鲜卑宝源。他最初译出的是唐代沙门宗密以《傅大士颂金刚经》为基础的注释本,旨在服务于僧侣的考试,后来为方便普通读者受持,他又为夏仁宗的法会准备了一个节略本。这个节略本删除了宗密的科判和傅大士的“颂”,但是保留了傅大士自撰的卷首和章题。现存的西夏文《金刚经》都是节略本,未见古来最流行的鸠摩罗什本为基础的夏译,这反映了佛教著作在流传过程中渐趋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魏锴 《语文知识》2005,(7):16-17
以《金刚经》《维摩诘经》为代表的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文学性。一、借用修辞说理佛经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这些比喻往往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为喻体,新鲜、质朴、贴切,使枯燥、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相似文献   

18.
超越内外虚空--《金刚经》"妙行无住"之义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经典<金刚经>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对这部佛经国内学术界还重视不够.如有的学者提出此经为晚出佛经中的精品,因此不必过于推重.[1]而事实上<金刚经>的思想最为朴素并体现大乘般若的思想特点.本文拟就梁昭明太子对<金刚经>科划的第四分节作一微观解读,试图以一斑而示全豹,以期对<金刚经>的思想价值意义有更客观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想精华的文化瑰宝."法会因由"是<金刚经>的开篇部分,述及释迦牟尼的起居、行乞生活,但其中隐含着整部经义理诞生的信息,本文集中就此方面内容给予阐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影响佛经的传世因素很多,其中,佛经译者对译介方式的选择对译本传世存在影响.以《金刚经》为例,敦煌写本《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译本.本文从特点分析着手,对比了部分罗什本和玄奘本,结合罗什的中道思想,对罗什本《金刚经》的译者宣教倾向进行研究,发现《金刚经》罗什译本的流传原因,从译者角度来看,取决于译者的翻译手段和宣教思想,是属于译者的主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