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模糊识别法”,就是教师根据综合地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来对客体作总体感受,亦即对客体内容、本质、原因还未能作充分透彻分析说明时那种模糊系统的感受。这是一种模糊识别能力,看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实际上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仅迅速,而且比较准确、灵活。目前。中考试卷的作文评改,尽管分五个等级的标准评定分数。但在实际评阅中,教师往往还是运用“模糊识别法”。对一篇作文“好”或“差”,常常凭总体感受.  相似文献   

2.
所谓“模糊识别法”,就是教师根据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对客体作总体感受,亦即对客体内容、本质、原因还未能作充分透彻的分析说明时那种模糊笼统的感受。这是一种模糊识别能力,看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实际上具有很多的优越性,它不仅迅速,而且比较准确、灵活。目前,高考试卷的作文评改,虽然分五个等级的评定标准,但在实际评阅中,对一篇作文的“好”或“差”,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06,(10B):6-6
是海霞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模棚识别法”是教师根据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对客体作总体感受,由于对客体的内容、长质、原旧还未能作充分透彻的分析说明,这种感受比较模糊笼统、模糊识别法看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实际上具有很多的优越性,它不仅迅速,而且比较准确、灵活,在作文评改中使用模糊识别法具有四点意义;第一,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4.
所谓“模糊识别法”,就是教师根据综合地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来对客体作总体感受,亦即对客体内容、本质、原因还未能作充分透彻分析说明时那种模糊系统的感受。这是一种模糊识别能力,看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实际上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仅迅速,而且比较准确、灵活。目前,中考试卷的作文评改,尽管分五个等级的标准评定分数,但在实际评阅中,教师往往还是运用“模糊识别法”,对一篇作文“好”或“差”,常常凭总体感受,若追问“好在哪里”,“差在何处”,评改者也不一定能立即作出条分缕析的评述,然而这种“模糊识别法”的信度…  相似文献   

5.
文艺鉴赏是人类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在这项活动中,鉴赏主体以鉴赏客体为依据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艺术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体验和反复的揣摩玩味,进而在多层次全方位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的前提下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自始自终都伴随着模糊思维的积极作用,模糊思维乃是文艺鉴赏的一个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6.
浅论词义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乐金声模糊性就是指词语所指范围边缘不确定的属性,边界不明是词义模糊的实质。它涉及到客体与主观认识两个方面。客体之间的界限不明或模糊,反映到语言系统内而产生的词义同样也是模糊的。但客体模糊不是产生语义模糊的唯一根源,而认识主...  相似文献   

7.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它是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为基础,而又受影响于主体的主观条件的一种心理活动。对于美感问题的研究,是探索人类精神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历来的美学家对于这个问题都作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分歧和成就几乎是同样之大。这里,就美感的性质和特征问题,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空前加快:知识体系不断更新,要求人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不断更新。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封闭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本文就创造个性的特征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创造个性的含义 从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说,有一类人的感觉器官完全转向客体并向客体充分开放,故而能与外部世界建立颇为轻松自在的联系,同时也能有效地影响与改造客观世界,这类人的个性属于开放的个性,即创造的个性。另一类人的感觉器官不能完全转向客体。不能向客体充分开放,常以主观的感受去处理客体,而这种感受的选取,常以自己原始需要快感与不快感为基准,因而造成个体与外部世界的脱节。这类人的个性属封闭型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语言模糊性根源在于客体模糊"这一观点在理论上缺乏严密的论证和可靠的依据,所举例证中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逻辑上的相关,其举证是错误的。据此,在模糊语言学研究中避免使用"客体模糊"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0.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方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卟啉锌配合物(主体)对氨基酸酯(客体)的分子识别,这种锌卟啉可以与氨基酸酯形成1:1和1:2的两种加合物,客体分子与主体分子的配位作用,客体分子与主体分子上的氨基酸残基之间的排斥作用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色散力作用是主体分子能识别客体分子的三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模糊性是指客体类属、性态的不确定性,它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语义模糊可从语言表达的客体、使用语言的主体以及语言自身的特点得到验证。同时,语义模糊也常存在于同一语义场的下义词项之间。随着人类文明化程度的加深,模糊语义及其时尚功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  相似文献   

12.
词的模糊义何以生成,模糊理论的创始人查德敏锐地指出过:“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眼。”世界万象是一个混沌的连续统,认知客体自身的边界,往往就是不明晰的,认知主体摄模糊的客体于“黑箱装置”加以抽象,形成思维上的模糊性,进而呈现在语言的表象,词就烙上了模糊性的印痕。查德关于词的模糊义的成因的观点虽是就普遍语言泛泛而论的,但它同样可用于解释汉语词的模糊义的生成,由于模糊性是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13.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它要求教师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等作多重的对话,使彼此的思想发生碰撞、进行心灵交流,使学生在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发展个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概念与语词普遍存在模糊性,这是同为客体经常地存在着一个性态和类属不确定的中介过渡;认识是无限的,存在着模糊与精确的地位辩证转化;无限的客观世界只能运用有限的概念与语词作近似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安全问题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热门课题.综观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安全客体横向扩展,二是安全主体纵向延伸.但一些学者对于国家安全及相关概念的使用有时显得较为混乱、模糊和不确定,为此笔者作简要梳理,以求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于永正老师是怎样上《小稻秧脱险记》的呢? 一、强化诵读——促使学生感悟的基本手段。感悟即感受、领悟。在阅读教学中,作为阅读客体的课文便是学生的感受对象。怎么去感受?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读,尤其是有声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活跃起来,这就是叶老所说的“潜心会本文”。其目的就是将阅读客体所具  相似文献   

17.
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理论引进语言学领域而得出的认知结果。从主体、客体和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大量使用,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语言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模糊语言出现的特定的题旨情境。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中去,因而物与我也就不算分开,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得越充分,越强烈,我们也就越加不会感到自我的存在,因为自我已经跑到对象中去了,我们对对象的感受,实际上并不是感受对象本身,而是在欣赏我自己。  相似文献   

19.
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理论引起语言学领域而得出的认知结果。从主体、客体和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大量使用,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语言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模糊语言出现的特定的题旨情境。  相似文献   

20.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O(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O(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