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敬的“编外班主任”□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郭海燕李燕杰教授是众所周知的著名教育艺术家和演讲家,但他和“班主任”的不解之缘却少有人知。80年代初,他提出的“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早已成为众多班主任、教师及青年人的座右铭。他本人在30多...  相似文献   

2.
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完全是一项感化的事业,是一种用“全人”来感化陶冶“全人”的工作。因此他认为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要培养“完人”,教师首先要修养成“完人”。“圣”是教师修养的极至境界,他倡导教师用宗教般的热忱去践行自己的教育事业。小原国芳教师思想披上神秘色彩,脱离了社会实践。显然是带有唯心色彩。但是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物质世界、工具化社会的超脱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情怀,在我们今天功利化、工具化趋向社会环境下,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爱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基础 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正如西方教育家罗素所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著名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作家之所以念念不忘他的恩师,正是因为这位教师对她的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只要对学生关怀备至、体贴人微、悉心照料,就一定能打动学生,感化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哪怕是点滴的关怀都会使他终身难忘。因为他们是被人忽然的群体,是被人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4.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孩子是一个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爱孩子的具体表现就是关怀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关怀人,就是说对待儿童犹如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教师对儿童的关怀首先表现在善于做到不让他成为坏孩子,防止他走上错误的道路。”“教师的关怀指向哪里?首先指向儿童的脑力劳动。希望儿童的脑力劳动好.意味着要了解他的优点和弱点,懂得他脑力劳动的细微特征。”他还说:  相似文献   

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也许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对问题学生,我付出了那么多爱,给了他那么多关怀,为什么他不领情?为什么他一点儿进步都没有?”假如我们不是问问题学生为什么“不领情”,为什么“一点儿进步都没有”,而是问自己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还要怎样改进和完善。就  相似文献   

6.
一、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设想 1.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内涵“艺友制”来源于1928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师范开展教学做合一,为培养师资而应用的一种培植教师的方法,陶行知称其为艺友制教育。艺友之艺是艺术,也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他认为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大家“共学共教共做”,艺友双方就在这种共同的交流中获得进步。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应该诗意的栖息于世界。教育作为一种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理应从关注“人”生命的角度出发来促进“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因而教育是一件极其谨慎的事,它需要教师精神世界的日益完善。”因此,从教师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教师,将更好地实现教育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引导教师走向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杜影 《江西教育》2004,(20):28-28
一位中国教师在美国看见孩子画出一个蓝色的苹果.美国教师只是对他笑笑.鼓励了一下便走开了.下课后这位教师问美国教师为什么不纠正他.美国教师很惊讶地说:“我为什么要纠正他?也许以后他会发明蓝色的苹果呢。而现在苹果是什么颜色,生活会告诉他的。”  相似文献   

9.
书上有这样一则材料:有位地理教师讲到中国四大海产(墨鱼、带鱼、大黄鱼、小黄鱼)时,一个学生忽然问:“大小两种黄鱼有什么区别?”这位教师虽然教地理30年,可从没碰到这问题,只好回答“不知道”。有的人也许会想:这位教师也真够傻的,不会变通,竟然说不知道,在学生面前丢脸。我不这样认为。我以为他这种能够正视自我的品质是值得学习的。也许正是由于他能够正视自己,从不伪装自己,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30余年,才不被时代的  相似文献   

10.
批评是使人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以求不断进步的锐利武器。绿色批评则是以人为中心,以师生之情唤起学生真心的“悔”,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尊重,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明 《今日教育》2008,(3):27-29
“艺友制”是陶行知先生为培养师资而用的一种培植教师的方法。艺是艺术,也可做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以此来解决办学中教师紧缺的困难,艺友双方就在这种共同的交流中获得进步。关于幼儿园试行的艺友制,陶老先生对其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2005年12月24日--25日召开的“北国之春——全国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讨会”上,记者与“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负责人、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首次会面。由于会务繁忙,他只抽出了短短10分钟与记者交谈,未能触及中国基础教育及“新教育实验”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殊为憾事。但他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新教育实验”的满腔热忱,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方式,在这短短的10分钟内表露无遗,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06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这位穿行于政府官员和著名学者之间的教育理想者和实践者,在百忙之中再一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灵魂应该是“功在做人”,而人文教育的功能恰恰是使人成为人。教师教育就是培养教师,培养教师能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教人做人。教师要教人做人,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人,而要成为人,则依赖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与人类的自我尊重、自我反省、自我关怀直接相关的教育,他使人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祖国,了解了人类,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使每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格调,智力修养,纯洁人们的情趣,使人们超然物外,高瞻远瞩,最终获得造福人类社会的道德自觉,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献武 《教育》2007,(9S):32-32
提起郑琦,这位湖北省当阳市庙前镇的退休老师可谓“大名鼎鼎”——2005年教育部曾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国教育系统向他学习,同年湖北省政府授予他“师德楷模”称号……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在当地,他还是“大名鼎鼎”的“孩子王”。  相似文献   

15.
叶存洪 《江西教育》2002,(11):14-14
教师是“宣传队”,是“播种机”,一个人一生大约1/5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不可谓短暂,而且这个年龄段又正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阶段。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比其他任何职业都更需要重视自己的形象建设。教师假如只是一个标签,只像一个符号,不具备某种形象,那么他的教育影响是十分苍白乏力的。我们用以下语言给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画张像也许过于绝对,似乎一棍子打倒一大片,但画出来后,或许还是可以找到不少面熟者:上课时他站在讲台上,犹如“阳光普照大地”;与学生交往时,他总以权威…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人需要爱的温暖,就像沙漠之需绿洲、春草之盼甘霖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连接感情的纽带,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交融的催化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是现实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个性多样化和生活多样化决定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精湛的教育艺术引领学生,在细微处凸现人文关怀,演绎无私关爱,让真爱伴学生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7.
“生存是一件思的事情”,海德格尔如是说。的确,作为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人由于具有生命意识才从物种世界提升出来成为万物之灵,所以,“认识你自己”,才成为希腊智慧的永恒箴言。人有怎样的生命意识,直接决定他在现实的生存经验中怎样确认自己的存在。教育与国家、教育与民族,教育与教师,似乎都是一个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教师之于我们眼下所处的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马蹄腾腾年又到,“年末关怀”又是一番甚嚣尘上,然而,有“意味”的关怀并不是一场茶话会、几件慰问品所能涵盖的,相反,有“意昧”的关怀也许只需要一次深深的注视。我们无意,也无力对庞大到可以称为一个社会阶层的教师作一次整体“宏大叙事”,我们只想选取个体的现实生存的角度,通过其过去一年里生活世界中平凡而真实的个体生存经验,展示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自白山黑水处,至彩云之南端;从楚韵袅袅地,到藏歌缥缈间。八个教师的个体生活经历自述,平常,琐碎,真实,有满足,有失落,有愤世嫉俗,有苦中作乐。他们有血有肉地生存,平平淡淡地生存,酸甜苦辣地生存。他们思想着生存。在此,谨把他们的生存状态展现给大家,以此作为我们对民族的传统节日的贺礼。  相似文献   

18.
“他呀,上课东张西望,下了课不好好做作业,真是讨厌!”“他,思维慢,一道题教了六七遍也不会,谁教到他谁倒霉!”“他,不去惹事就好了!”……假如让我们谈谈对班中“差生”的印象,我想90%的教师都会这样说。也许,这位“差生”还有优点。那也只是跟在“不过”后面的“尾词”:“不过,他劳动还是蛮积极的。”以前,我也曾如此评价“差生”,可黄让我彻底改变了。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依赖现代化而存在但却不断被异化,在工具理性不断势强的趋势下,教育中“人”的角色逐渐淡化,对“人”的关怀被减弱。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人的实现。关怀伦理提出教育世界中,对人的关怀应该成为教育必然追求。“我与你”的共在,将师生关系复归到平等的人与人的联结状态,师生关系情境下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取向应强调“人”的复归及对“人”的关怀,回归到学生作为“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一个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新教育之梦》的作者朱永新用自己人生的轨迹给“梦”作出了最好的解释:大队泥水匠、大学生、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副市长。一位编辑朋友说,他去过一处乡村中学,问及教育报刊在学校教师中的阅读情况时,校领导直言,学校的不少青年教师上完课不是搓麻将就是打牌,基本不看书。这并非个案。他不禁为我们的青年教师们担忧起来:“也许他们真的不喜欢这份职业,也许他们喜欢这份工作,但他们的热情被无情地扑灭,他们对自己的前途迷失了方向。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