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教育主客体关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机 《宁夏教育》2008,(4):18-19
在教育四大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关系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最能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效果,而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探究,历来就是教育界一个存在争论的基本问题。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出现了“中心”模式到“双主体”模式,再到主体间性模式的转变。本文试图通过教育主客体关系模式演变过程的分析,来探求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学生集体的建构——《马卡连柯教育文集》摘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卡连柯 (1888—1939),乌 克兰著名教育家。 他用16年时间, 先后创立“高尔基 工学团”和“捷尔 任斯基公社”两个 半工半读的少年 集体,并据以建立集体主义取向的教育理论,在国际教育界影响甚大。 关于教育过程,历来存在“以教师为主体”与“以学生为主体”的争议。在我国还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折中之见。其实,“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概念,“主导”是与“从属”相对的概念,没有“客体”,也就无所谓“主体”,而无论是“以学生为客体”还是“以教师为客体”,都甚不可行。 马卡连柯的见解与上述三种见解的区别在于,他不是把教育活动作为教师个人或学生个人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把师生关系简单地归结为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依他之见,构成教育过程的能动要素,除了教师和各个学生以外,还有更加不可忽视的能动要素,即“学生集体”与“教师集体”。尽管学生集体是由集体中一个个的学生所组成的,而集体则具有有别于各个学生个性的关系属性。这种关系属性,不是各个学生个性的总和,而是学生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具体关系的总和。所以,学生集体本身可能具有教育的力量。不过,学生集体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它有赖于教师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集体是教师的“教育客体”,而教师是学生集体  相似文献   

3.
在学术界,往往不分巨细地提出真理和价值并列说、渗透说、贯通说……,其核心是强调二者的统一。在宏观上,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在微观上,它却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本文以个别真理与个别价值的差别性为立论中心,否定许多同志所提出来的“个别真理”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具体的统一”。真理和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中产生的.而主体有多种需要,客体也有多种属性.主体的每种需要都可以与客体的一种或多种属性相联系,而客体的每一同性都可以与主体的一种或多种需要相联系.无论是主体需要还是客体属性都有一个变化过程,这…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中网络学习的负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负功能之一 :教育主体———教师成为应答“呼机”  在教育过程中 ,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有“师”才有“生” ,主体为教师 ,客体为学生。教育主体自教育产生后 ,其自身所经历的路线可归结为 :权威时代———引导、从属时代———隐去时代。在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明确无误的。教育史上有名的赫尔巴特阶段教学法中的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 ,均系教师主体地位的表现。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认为 ,教师为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有三种形式,即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它们各有不同的特卢、和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一方面要反对把社会主体当作唯一的主体,否定个体主体;另一方面又要反对只承认个体主体,否定社会主体。构成主体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客体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客体的特征有三卢、,第一,对象性。对象性是构成客体的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客观性。客观性是客体的基本属性。第三,系统性。客体系统又有四种形式,即自我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这四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第一,是实践关系。第二,是价值关系。第三,是认识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中,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基本的关系,其他两种关系都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育中 ,就学生学习语文过程而言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语文是被认识的客体 ,学生与语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和过程。学生对每一门学科知识的认识 ,必然有一个曲折的复杂的过程 ,必然存在一个模糊———精确———模糊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 ,可以说没有模糊就没有精确。在小学识字教学中 ,如果学生没有学龄前对相关汉字 ,如牛、羊、马、鸡、鸭、鱼 ,以及苹果、大米等的生活积累和模糊认识 ,那么就不可能有对这些汉字的精确认读。在散文教学中 ,不少教师往往喜欢用“形散神聚”、“立意深远”、“诗情画意”、“结构严…  相似文献   

7.
教师主导作用的新视野李国君李斌一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历时久远的争论,形成诸多看法:“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学生主体、教师客体”说、“老师、学生同为主体”说、“教师、学生为客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等等。其间经历了“教师为主”、“儿童中...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强调自我主体化与对象客体化,但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的窠臼,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但是主体间性也面临着无客体底板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视域下教育的“主体—客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的单一主体性、“主—客”二分的局限,同时也克服了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交往无客体底板的局限,实现了对“主体—客体”关系和“主体—主体”关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教育观念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由强调"被动接受"的教育客体论转向以受教育者本身为教育考核标准的教育主体论,而教育关系论突破了"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以"主体--客体--主体"的三维结构进入教育观念的视阈.文章梳理了教育观念的演变规律,解析了教育观念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对当前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究竟应当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现在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客体论”到“儿童中心论”再到“学生客体—主体论”又到“学生主体论”的认识演变。“学生主体论”是近年来受教育人本论思潮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它不仅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主体 ,而且还进一步肯定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审视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它放在具有特…  相似文献   

12.
“师道尊严”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但我们必须知晓其内涵的演变过程。从主体到客体,古今情况皆不同。从社会到教育者本身,对“师道尊严”皆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师道尊严”并非要求受教育者绝对的服从,更非社会认为的物质馈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关系中达到“师道尊严”与教育效果的双重实现。  相似文献   

13.
教育组织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与社会浑然一体的非形式化阶段,有目的的分离、逐渐实体化、形式化阶段和由专门机构承担的制度化阶段,其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非制度化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组织形式的嬗变,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组织形式上表现出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的变化特点,实现了教、学、媒介三要素的转换。这是教育源于生活、与社会分离又趋于融合的历程,也是教育民主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教育惩罚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惩罚是指对个人和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教育惩罚是教师的职业权利和义务。恰当的惩罚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惩罚不当也会给学生和教师自己带来负面影响。教育惩罚的实施要分清主体和客体,明确范围和形式,依照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讲究实施的艺术,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四种典型的生产模式,职业教育形态也随之发生演变,其演变路径为:从企业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校企双主体教育。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从学校教育向校企双主体教育的转变中,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建立成熟的校企双主体职业教育体系还需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享受价值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价值 从哲学的角度看,价值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所谓的教育价值,便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积极合作才能成功实现的,是二者“合力”作用的结果,物理学上讲同方向两个分力叠加,合力效果最大,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比喻成两个“分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做两个“分力”之间的“角度”。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切入点以年龄为基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分为:老、中、青,三代,其思想各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因客体的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旨在表明如何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最适宜的“角度”,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最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我对“旅游文化”的理解所谓“旅游文化”,它指的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客体指的是一切可供主体游览的对象(包括为沟通主体和客体而设的各类旅游设施)。在旅游主体没有和旅游客体发生关系之前,旅游客体(例如纯粹的自然景观)一般不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当下基础教育出现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理念型教育模式———“博放教育”。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中上阶层与中下阶层在继承人的培养与精英的塑造策略上出现明显的分歧,也意味着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发生了断裂:即教书与育人的分裂。本文先检讨了博放教育的制度逻辑———减负简单地将兴趣与努力对立,选课以差异性替代了共同性的培植,走班制提出集体之外成长;继而剖析博放教育背后的民情风尚:惟新是从切断了时间链条,平等否定了纵向的秩序,也否定了教育的权威性;最后诘问:看似摇摆于外在的严苛与内在的虚妄之间,实则严苛与虚妄内外合一,无根与无限互为因果。在此情势下,教育的正当性究竟何处安放?  相似文献   

20.
吕吉  吕武 《滁州学院学报》2014,(1):81-83,121
幼儿园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萌芽于欧洲、诞生于德国,从早期作为一种自发组织到目前成为一种教育模式大致经历了萌芽、诞生与多样化发展三个基本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幼儿园混龄教育在形态上都会发生一次质的飞跃。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幼儿园混龄教育逐渐从一种诞生时的自发的教育组织形式发展演变成为一种具备现代儿童教育理念的、开放的、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