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秀火 《培训与研究》2010,27(1):107-109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重视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拥有高尚的师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践履为师之道;躬亲实践,拥有多方面的兴趣才能,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育方法,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德、识、才、艺成为孔子师道观最重要的体现,是师者之魂,也是教师必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眼里,理想的君臣之间是一种有原则的合作关系,而并非臣子一意愚忠君主。这挣脱等级禁锢的思想意义非凡,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3.
4.
先秦诸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应运而生的一种独立职业从事者——教师,探索并积累了一整套为师之道。它涉及了为师之条件、原则和目的等几个方面。而道法两家的愚民论和废师说,则从一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从原始到世俗转化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上君主德行的叙事,表达了他王道德治、垂拱而治,以及有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他的这种治道观念分别来源于孔孟儒学、黄老道家和墨法思想;系统考察司马迁的治道观,既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治道思想的文化流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更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伦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从《论语》全书和相关资料分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表达的是孔子对女性的肯定和赞颂,而非歧视。在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孔子思想极具先进性,在教育和孝敬母亲问题上表现的也是对女性的尊重态度。但孔子的女性观必有时代的局限性,今人应客观对待。  相似文献   

7.
罗春雷 《教师》2011,(11):54-55
教育家孔子是言传身教的典范,《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高超的师生谈话艺术,学习孔子的师生谈话艺术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姜冰 《华章》2012,(35)
作为《论语》中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孝道”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子女应对父母尽到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义务提出了要求.纵观《论语》,其中提及孝道观点和思想的内容有十几条之多,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孔子孝道思想予以了阐释.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孔子是言传身教的典范,《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高超的师生谈话艺术,学习孔子的师生谈话艺术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个性化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论语》为主要依据,着重探讨了孔子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它包括四个方面,即“有教无类”,注意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为仁由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而不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孔子关于美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可以阐述为文质彬彬是理论基础,尽善尽美是核心,而美与道德人格的涵养、美与伦理秩序的维护、善对美的深化和升华等是美与道德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美与道德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指出部分学者所主张的重善轻美,以善为美并非孔子在美与道德关系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论"情"     
《论语》从功用的角度出发,将文学视为政治的工具。一般认为,《论语》中的文艺思想奠定了中国文论的基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论语》并没有忽视文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将“情”置于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孔子“温故而知新”是对人认识世界的一种真理性概括,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孔子思想的形成就是他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是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统摄了孔子对待整个传统、对待一切知识形态的态度。他是通过言说“为师”的具体事实来阐发其认识论的一般。  相似文献   

14.
《论语》蕴涵子孔子丰富的学思想。孔子对献谨慎求实的态度、多元化的编撰原则、人物评价的道德标准和通变思想与损益史观,都对中国传统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为学之道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这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著作以“学”字开头,并且“学”字出现64次之多,足见孔子对为学之重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地位正逐步得到提升,重读《论语》,探究孔子为学之道,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以孔丘、孟轲、荀况为代表,他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师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探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学记》在师道观方面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不仅有助于对先秦儒家师道理论的进一步认识,而且对当今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语》以“孝”为人的道德情感的出发点,使之层次化、系统化、普遍化。孝不但要养亲,还要敬亲安亲,愉色而养,真正成为人的道德情感需要;其次,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由“孝”而“忠”。深入理解领悟《论语》中的孝道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中,孔子未被弟子称为"师","师"字在《论语》中出现14次,但都不是指孔子。这是个颇有深意的现象。从时代背景上初步推断,孔子之所以不称"师",乃相对于当时官方"授学体制"而言的。直到孔子的时代,"师"还是"四代学制"中的官名。孔子并非官方体制中担任"师"者,他在鲁国所任诸职,都与"师"无关。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属于私人性质;四方来学者,也只以"子"和"夫子"尊称孔子。《论语》中只有"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这样的称呼。而孔子学生的称谓,则有"及门"、"门弟子"、"门人"等。这与孔子在鲁城外授学、聚徒、共同居住处所的门、堂、室的结构有关。这说明孔门师徒的关系具有"非血缘体"仿用"血缘体"的特点。至于孔子之被尊称为"师",实乃"孔后历史"发展的结果。战国中期,"师"字开始用来指代从事私人教学者。到了汉代,国家设立学官,官名"博士",而不叫"师"。这样,孔子称师就在意义和制度两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至此,由孔子称"子/夫子"而至于称"师"之间的历史脉络便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而”字的使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基本属于口语记录,因而给对当时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本文企图通过《论语》中“而”字使用情况的总结,构勒出该字在当时口语和书面语中运用的轮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线索。《论语》二十篇,“而”字共出现341次,其中作连词273例...  相似文献   

20.
《孔子家语》是一部儒家的重要文献。书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谈行事,对孔子和儒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家语》中所塑造的孔子形象与《论语》相比更为完整、丰满,所传达的孔子的思想观念也更为具体、全面。比较两书在孔子形象塑造上的不同,有利于还原一个完整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儒家思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