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权的保障一直是宪政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独立评论》中对权利的认识,权利保障的途径、方法、目的的讨论来展现其权利观,重点分析具有自由主义风格的《独立评论》在对待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态度。文章主要以个人自由为中心,展现《独立评论》学人将个人权利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主张个人权利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以适应近代中国在国难时期既要追求民主宪政,又要争取国家强大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个人自由与集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一切人的自由中,更应关注劳动者的个人自由。人类历史可看作劳动者为个人充分发展争取更大自由的历史。抽象自由观是人类思想的历史性进步,其局限性在于无视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区别,把资产者的自由当作一切人的自由。抽象的自由与平等的悖论根源在于私有制。抽象自由观反对集体主义,错在没有区别真的与冒充的集体。集体主义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集体为个人,个人为集体。集体主义内在地要求民主。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与解放 ,即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展开 ,而技术进步是其现实性展开的物质基础。人类早期 ,技术水平极端低下 ,共同体拥有的自由是氏族成员所享有的自由的绝对界限。农业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 ,个体自由在社会共同体中得到了相对发展 ,但人的自由发展仍受到极大遏制。产业革命对技术的巨大推动 ,标志着人在社会中自由度的大大增强。后工业时代 ,科学技术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具有更加鲜明的作用 ,技术的历史进步 ,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学 ,而且也是人类自由的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自由教育之所以十分重要,不仅在于它能够促进良好的政治统治和民主自由的实现,更在于它能够增进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自主性,亦即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更具有不容忽视的个体价值和内在价值。自由教育的这种双重价值使其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获得了内在的关联。现代教育的价值恰恰体现在作为过程的教和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从追求和实现个人自由的角度去分析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的有序性、目的性及集中性的特征,使其成为获取个人自由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所要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而教授方式可以影响到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对话式与解决问题式的教授方法应被鼓励以更强调学以致用。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程度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个人自由与国家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自由"与"国家富强"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必须放到"世界历史"之中去审视才能得到合理的回答:只要世界历史仍然是通过无序竞争着的现代民族国家来实现自身,"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在价值上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恰恰相反,所谓个人自由,其绝对前提是这个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一个主权国家,而个人所能享有自由的程序在其现实性上只能是国家富强程度的对应物.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对立中来把握"自由",是在世界历史中居于领先地位者的特权,但另一方面那些所谓"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同时也都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对人们在实践和生活中获得的具体知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各种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的功用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从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对社会来说,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决策指导和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对人们在实践和生活中获得的具体知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各种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的功用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从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对社会来说,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决策指导和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9.
储安平 《新读写》2011,(12):37-37
多年以来,国人对于“自由”的意见,常彼此格格不入。著者常思对此问题作一比较科学的答案,因将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大别为“政治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两类,而其结论则认为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政治的自由”太少,而享有的“社会的自由”太多。  相似文献   

10.
论个人自由     
改革的深入开展,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个人在政治、经济、思想及一切社会生活领域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复杂,个体要求与整体利益之间也时常发生尖锐的冲突。于是,个人自由不仅成了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其为注目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成了实践中许多社会道德问题的焦点。本文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对个人自由的本质、特征、内容及实现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高等教育领域内,日益占据支配地位的民主观念、研究组织化观念严重地威胁着学术自由。文明演进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取决于知识的增进与充分运用,而知识增进的前提则是学术自由。由此,以学术自由为视角,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在重视发挥其教育和研究职能的过程中,强调自由探求知识和学术独立;必须坚持去行政化,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社会与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办学基金的多元化,改变学术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在不断提高研究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的同时,认识到其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2.
如果我问同学们:“文明礼貌究竟是什么?”或许有的同学会说,那是在得到别人帮助时说一声“谢谢”,在打扰别人工作时说一声“对不起”。然而,我认为,文明礼貌决不仅仅是这一声“谢谢”、“对不起”,更应该包括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本主要讨论由霍布斯、卢检验和托克维尔提出的社会秩序概念。之所以对这个概念重新审视,是因为它不仅一直是社会理论中的主要议题,而且对理解由于参与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两极分化等不稳定因素极为重要。这中间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是:是什么把社会凝聚在一起?霍布斯的回答是专制政府,而卢梭和托克维尔则认为公正和自由应该放在首位。本着重展示了这3位思想家关于“公正”和“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进步既非一种时间的未来的进步.亦非一种空间的进步,而是一种理念的指引和向导。作者通过分析社会进步和崇高目标及人类理念之间的紧密关系,进一步确认了人类崇高目标与人类价值,并且指出建构传统价值观是为了达到人类崇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和谐校园与个人自由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的自由发展,但这种自由发展应以体现平等、公正和效率原则的校园规则为边界,同时,教师和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在适当引导下进行互动,可以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我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我认为改革仅仅依赖法规的制定,或是惩罚的威胁,或仅仅依赖改变机械的或外在的措施,都是暂时性的、无效的。我认为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我认为这个概念对于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都予以应有的重视。它恰恰是个人主义的,因为它承认某种品格的形成是合理生活的唯一真正基础。它是社会主义的,因为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和谐的理想是政治正义和个人自由的美好契合和有机统一。一方面,以人为本,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公正社会的最后目的。为了公平正义的社会大可不必牺牲个人自由,同时,个人自由可以检验社会公正。另.一方面,作为自由主体的人发出对公共秩序的需求,政治正义能够提供一种普遍公正和持久稳定的生活秩序,满足人们对稳定生活的秩序期待,也就是说政治正义可以约束和范导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社会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所概括的范围要大于社会进步,当然包括社会进步,它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局域性特别是代价性等特点;而“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主流的、本质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具有总体性、趋势性、前进性、结果性等特点。当然,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一面。本文还进一步从理论发展哲学、发展伦理学和发展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区别及其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自动化技术迅速的发展并广泛的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当前,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化已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共同选择.作为社会信息系统之一的图书馆,在二十一世纪社会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把传统的分离割裂的图书馆推向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新境地.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文化娱悦、精神消费条件的改善,都离不开生产力的推动。这是毋庸置疑的硬道理.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理论研究的社会功能,不能忽视理论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假如面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没有理论的解答,假如社会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假如在社会变迁中主体缺乏理论思维,就会对社会进步带来十分有害的作用.因此,理论研究的繁荣和发展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也是一条硬道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